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561147
大小:5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30
《和同论的历史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和同论的历史演变【摘要】和同思想在商代就已经存在,由西周末年的史伯明确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晏婴就史伯的思想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孔子将“和而不同”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完成了“和而不同”的本体建构。【关键词】和同和而不同【】D092【】A【】1674-4810(2012)09-0197-02“和”在《说文解字》中训为“相应也,从口,禾声”。从口表示入口的食物或从口中发出的声音。禾声则表示风调雨顺,禾苗获得丰收。《说文解字》对“同”的解释是:“同,合会也。从从口。”“和”与“同”两个字都是“从口”,“和”表示劳动庆祝时乐器或者口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
2、;“同”表示劳动时人们喊的号子。可见,两字都与劳动和音乐有关。“和”“同”两字意思相近,出现在很多典籍之中,比如,《尚书·周官》:“和上下。”《周礼·冬官考工记》:“和则安。”《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礼记·月令第六》:“天地和同。”《周易·乾卦·九五辞》:“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泰卦·彖辞》:“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①等等。以上诸例中,“和”“同”二字基本概念大致相同或相近,尚无相反之义。②一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第一次将“和”与“同”区分开,且有文字记载的是史伯。史
3、伯在与郑桓公的一次辩论中,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周其弊乎?”对曰:“殆于必弊者也。《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匿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自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③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故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调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
4、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专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④史伯的这段话是针对周朝的政治弊端而发,以引起郑桓公的注意,是“和同”观念在政治上的运用。所谓“和”是指“以他平他”,即多种事物相互作用,使各方的关系得以平衡,并能够不断地发展下去。所谓“同”是指“以同裨同”,即单一的事物的简单相加,其结果是导致自身的灭亡。所以,史伯建议郑桓公在施政时要“务和同”,而不要“专同”。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史伯认为“同”会导致事物的最终灭亡,但不是全面地否定“同”。史伯认为“去和而取同”和
5、“专同”是错误的,但他没有“取和而去同”的言论,而是强调“和而同”。史伯这一观点较之前的和同观有较大的改变。首先是和同的含义开始分化,不再是单纯的与劳动和音乐有关。五行观念在史伯时代已经非常流行,史伯自己对五行也有很深刻的理解。在五行观念的影响下,“和”表示各种事物的组合,存在差异的各个方面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统一关系之中,从而构成新的和谐统一体。在史伯看来,“和”代表一种新事物的诞生,具有生生不已的含义。“同”表示事物的类的集合,不具有生生不已的特性。这样,史伯赋予了“和”与“同”不同的含义。第二,“和”具有社会政治意义。“和”不仅是自然界新事物产生的原则,
6、也是人类社会必须遵守的原则。从人来说,把不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目的是“调口”“卫体”“聪耳”“役心”“成人”“纯德”“百体”,从而使人从口、体、耳、心、德各个方面同时发展才能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只在单一方面,如口或心方面发展,那人就会有偏颇,不能成为具有完整德性的人。从政治来说,在治理国家时,应该效仿“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之而讲以多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和乐如一”的境界。第三,强调事物的差异性而不是对立性。在中国哲学的萌芽时期,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一个神统治,人们的行为应该与神的属性相符合。这也与生产力水平有关。由于生产力低
7、下,人们只有集体生活才能抵御面临的各种威胁,对世界的认识也就表现为整体性趋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变化。最主要的就是阴阳观念的产生。阴阳观念的产生是和同论的基础。人们不再认为世界是单一的,而是认为世界是由多种物质构成的,影响人们生活的也不完全是神的力量。史伯曾以阴阳二气解释地震的发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史伯把阴阳观念引入和同论中,使“和”与“同”有了相左的含义。史伯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并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强调事物之间的统一,把各种事物统一到一起,没有看到或者说忽略了事物之间的对立
8、。史伯为和同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没有对如何处理不同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