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545356
大小:70.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0-30
《从银雀山竹书《田法》看战国亩产和生产率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银雀山竹书《田法》看战国亩产和生产率中国封建地主制前期的粮食亩产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但现存文献中的有关资料十分稀少和零散,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八十年代公布的银雀山竹书中有《田法》篇[1],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作品,其中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粮食亩产、每个劳动力负担的耕地面积、农业劳动生产率等问题,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但对这些资料的解释,目前学术界分歧尚多。李学勤先生作了《〈田法〉讲疏》[2],对《田法》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我想在这个基础上谈点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读者方家。(一)粮食亩产量《田法》中有
2、关于粮食亩产量的明确记载:岁收,中田小亩亩廿十斗,中岁也。上田亩廿七斗,下田亩十三斗,太上与太下相复以为率。[3]这里的"亩"是什么亩?整理小组注云:"小亩与上文大亩相对,疑指百步之亩。《汉书·食货志上》记李悝尽地力之教,谓农夫'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产量与此接近。"李学勤据孙诒让说,指出李悝是据下地而言,与《田法》"下田亩十三斗"接近,推知简文所说的小亩就是《食货志》李悝所说的亩,即周制百步之亩。按,《食货志》李悝说"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是按百步为亩推算的。又,《周礼·小司徒》:"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
3、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田法》简文则云:"食口七人,上家之数也;食口六人,中家之数也;食口五人,下家之数也。"两者正相吻合,大致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尤其是东方各国农民家庭的规模。孙诒让《周礼正义》认为李悝所说的"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属于授予下地之家,是有道理的。战国时代黄河流域各国一亩产水平不会相差很远,现根据《田法》所载亩产与《汉书·食货志》接近,推断《田法》中的小亩即《汉志》中的周亩,提供了可以导致问题合理解决的思路。但要证成此说,还需在亩制和量制方面作些必要的说明。有
4、的学者认为,《田法》是齐国的作品,齐亩比周亩小,《田法》的小亩应系齐亩,而1齐亩相当于0.64周亩。[4]我认为西周时代齐国确实行过小于周亩的"东亩"制,这种习惯到后来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来,但随着各国之间交往的增多,齐国也逐步实行了周亩制。何以见得?战国时诸子都在说"一夫百亩"[5],被认为是齐国作品的《管子》也谈到"一农之量,壤百亩也"(《臣乘马》);"地量百亩,一夫之力也"(《山权数》)。从当时每个农户所能负担的耕地看,这亩只能是百步为亩的周亩。那么,有没有可能《田法》中的"大亩"是指周亩?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大亩"如指周亩,从《田
5、法》的记载看,"一夫百亩"就会落空。而且以"小亩"为齐亩,以"大亩"为周亩,《田法》所载的各种数据也就窒碍难通。[6]但以"小亩"为周亩,则我们从下文可以看到,它与"一夫百亩"之说是完全可以统一的。以《田法》和《汉书·食货志》所载亩产相近来论证其亩制的一致,其前提应是两者的量制大体一致。这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呢?战国的量制很复杂,以致在目前条件下还很难把它完全说清楚;但另一方面,战国时代,尤其是它的晚期,出现了量制走向统一的明显趋势。以齐国的情况来说,原来实行的是四进位的豆、区、釜、钟(釜至钟为十进)制,但后来也采用了升、斗、釜十进位的新量制
6、。子禾子铜釜等即是这种新制的量器。实测一升合今205毫升,与每升200毫升的秦量相近。论者据商鞅铜方升刻铭"齐□卿大夫众来聘"语,推测"可能是齐国和秦国在容量制度方面曾作过交流,并且取得了统一"。[7]可以认为《田法》中的量制也是和秦量一致的。[8]至于魏量,似比秦量稍大。如安邑下官铜钟,刻铭为"大斛斗一益少半益",实测1益(升)容量为225毫升。[9]至于《汉书·食货志》李悝谈魏国亩产的那段议论中的量制,吴慧把其中谈到的每人平均口粮数,与秦律汉简中所载口粮数字相对照,推断班固在整理资料时已将魏量换算成汉量,文中的"石"是一斗2000毫升
7、的汉大石(汉承秦制,也是每升200毫升)。[10]如此说能够成立,则《田法》中所载量制与《汉志》李悝所说的量制完全相同。也有人认为《汉志》的石是魏量[11];不过即使是这样,也并不能改变、甚至更加证实《田法》与《汉志》所载亩产接近的事实。[12]《田法》和《汉志》所载亩产量,也可以在其他文献中获得印证。例如《管子·轻重甲》载:"然则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钟。"百亩二十钟,一亩合二釜,即二石[13]。这与《田法》所载一致。也有材料与《汉志》契合的。如,《管子·治国》云:"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
8、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这是说,这个地方气候温暖,生长期长,粮食产量比较高。"四种而五获",并非象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是多熟种植(四年五熟),而是说这里四次种植(一年一熟)的收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