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论曹植》 看郭沫若的文艺批评观

从《 论曹植》 看郭沫若的文艺批评观

ID:22503519

大小:4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9

从《 论曹植》 看郭沫若的文艺批评观_第1页
从《 论曹植》 看郭沫若的文艺批评观_第2页
从《 论曹植》 看郭沫若的文艺批评观_第3页
从《 论曹植》 看郭沫若的文艺批评观_第4页
从《 论曹植》 看郭沫若的文艺批评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 论曹植》 看郭沫若的文艺批评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论曹植》看郭沫若的文艺批评观本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郭沫若研究中心”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Y2010C01。作者唐瑛(1973——),四川广安人,四川大学文学博士,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唐瑛周洪林(乐山师范学院,614000)内容摘要:郭沫若的《论曹植》,一反钟嵘和谢灵运等人对其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认为享有“才子”盛名的曹子建,无论在诗文创作上还是治国的方略上,都远逊于他父亲曹操和兄长曹丕。《论曹植》虽发表于半个多世纪以前,但通过此文所流露出作者公允的立场和深刻的见解,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关键词:《论曹植》、立场

2、、、文艺观、和其他批评性质的文章一样,郭沫若的《论曹植》一以贯之地继承了他爱做翻案文章的本色。在文学史上,人们对曹植的文学成就评价一直很高。最明显的莫过于晋代的诗评家钟嵘和大诗人谢灵运。如钟嵘评价曹植“骨气奇高,辞彩华茂”,“卓尔不群”、“粲溢古今”[1];谢灵运则称扬曹植说天下之才“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云云。但在《论曹植》一文里,郭沫若开篇就提出了钟嵘这一见解的极大不公平。认为钟嵘把曹植的诗歌列在上品,是“对于俗情表示了雷同”[2],与另一位清代的诗评家丁晏(乾隆末年山阳文士,所著《曹子建诠评》,曾刊布于清代同治年间。)一样,是犯了认识片面和不彻底的毛病。同时郭沫若还

3、指出,在这方面,丁晏对曹子建的评价,甚至比钟嵘还更离谱。我们知道,要对曹植这样一位非常有影响的历史人物,重新作出一番与前人不同的评价,并非一件容易之事。更何况郭沫若所评价的对象,是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大诗人曹植。作为品评历史人物、评鉴古今作家的一流高手,郭沫若在《论曹植》一文中显示出了他这方面非凡的能力,即无论从摘取事实的典型、看待问题角度的巧妙、语言的言简意赅,还是文笔的有力老辣等,都无不充分展示出他身兼批评家和历史学家的独具风采。而在的具体论述中,郭沫若又坚守着文学本位,立足于自己鲜明的阶级意识和立场,知人论世,娓娓道来,让人倍感亲切。6也许没有人再比郭沫若了解诗人品德在

4、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了。因此在《论曹植》开篇,他就借助一些确凿的事例来让人们弄清曹植的具体为人。并力图在读者看清曹植的实际为人处事以后,再逐渐地让人们认识到所谓“曹子建才华横溢、命运坎坷”等说法的根本不成立。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有一个十分久远的文学批评观念,即战国末期思想家孟轲所提倡的“知人论世”。其大意是如果我们要认识、了解一个人、一个作家,那我们就得了解这个人的身世经历和他所处的周围环境。而由“知人论世”发展起来的另一个标准,即评判诗人作家成就时的“文如其人”,更是普遍深入了各时代评论家们的骨髓。直言之,当人们欲对一个诗人作家的成就和地位加以评判时,其首先的第一反映

5、便是判定这个人的具体人格。任何一个作家,无论他多么富有才华,多么富有成就,可一旦人们认识到他为人的不值得称道以后,人们就再也不会去认同他的水平和成就。诚如明末清初的降清叛将阮大铖,他的诗文水平本来很高,但由于人们鄙薄其叛国求荣的为人,所以在阮大铖死后,他的诗文便湮没无闻,社会上不再有人流传。故而深知这一点的郭沫若,便选择作为很多人所高看的诗人曹植,他的为人处事不值得称道上来大做文章。首先郭沫若提出,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植获得“极豪华的声名”[3],这种声誉与他的实际作为和成就并不相符。为了更深层次地剖析曹植的声誉和实际诗文成就如何地不相称,郭沫若厘清了曹植“豪华声誉”的最早来

6、源是比他稍晚的诗评家钟嵘,并认为钟嵘评价曹植有欠公允,同时列举出比钟嵘稍晚的刘彦和(刘勰)对曹植的评价。郭沫若强调,钟嵘之所以会有这种不公允的评价,是由于其“位尊而值才”、“势窘而益价”[4]的评判标准。被郭沫若拉来一同加以批判的,还有与钟嵘持相同观点的清朝的丁晏。郭氏从剖析丁晏思想来源出发,指出他远袭隋末的王通、近袭明代李梦阳和明末张溥的实质。认为被丁晏所承袭的这些人,无一不是思想行为极为“迂腐”。丁晏本人竭力从道德方面对曹植进行的“粉饰洗刷”,并不成立,曹子建不是人们所讲的“忠君而怨”,所谓“文多才思,辞彩”,极有可能是过分夸饰之辞。为论述自己的上述观点,郭沫若从自己历

7、史学家的身份出发,认为作为文雅风流的诗人曹植,其十几岁“援牍如诵”、作出《铜雀台赋》这样颇不容易的文章,的确是该“难能可贵”[5]的。而年少的曹植也因为这些卓异,得到了太祖曹操的青睐,有“庶几”被列为太子的事实。但郭沫若同时6指出,作为颇有谋略的政治家曹操,他对人的考核揣度远非一般人所能够比。曹丕、曹植兄弟各自获得的命运,是他们二人自身的表现所决定的,基本上是“咎由自取”。曹丕为文、为人皆“委婉公允”,曹植则“恃才傲物,恃宠骄纵”,处处“不以诚意待人”,这也是曹植失去皇位的根本原因。诸如“曹植受委屈便成就丕显”的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