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497131
大小:67.62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9
《关于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与资本形成机制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与资本形成机制分析论文摘要:文章从地方政府竞争这一横向视角,对转型期我国资本形成的“囚徒困境”及其成因进行了考揭示了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竞争对资本形成及经济增长绩效的深刻影响,提出了区域竞合是对资本形成“囚徒困境”的求解思路。论文关键词:资本形成囚徒困境地方政府竞争区域竞经济发展史表明,资本形成的规模、结构与一国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由于资本的规模和结构严格说来是由社会消费剩余向投资转化过程的直接结果,所以决定这一过程的资本形成机制与格局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相对于整体经济转型来说,我国资本形成的主体机制仍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不相配合
2、,资本形成格局的动态演进正在经历着一个滞后的、迟缓的二元阶段,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绩效与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程。受西方经济学研究思路的影响,目前对中国资本形成问题的研究多从货币金融体系、财政税收体制以及外贸汇率机制等纵向方面人手,或对储蓄决定、投资结构以及资本形成的要素贡献等进行实证分析,而对影响资本形成机制与格局的重要因素及由其所形成的横向方面__地区差异和地方政府行为__重视不够。这使资本形成市场化逻辑的部分真相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因此,本文的考察将基本上从地方政府行为的横向角度出发来解释和探究我国的资本形成状态与经济增长绩效,进而发掘其中的政策含义。一、资本形成格局演进
3、中的地区分化与合成对中国这样的转型大国来说,其由分权而强化的巨大的空间(地区)差异是以“点经济学”理论假设为特征的传统经济理论所无法解释和描述的。在这种假设中,政治权力完全集中,转型政策能够同时、全面、不分空间差异地在全国范围内同步执行。这与中国转型实践的现实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而一旦放弃了这样的假设,转型政策在全国各地所得到的不同程度的贯彻与执行,以及转型过程中地区间差异与不同步就会突出地浮现出来。以此观察中国资本形成格局的演进过程,就会发现,总体格局演进只能是各种极具差异性的地区演进过程的复合结果。从地方的角度来说,资本形成的总体过程就表现为本质相近,但推进形式与进展各异的分化
4、与合成相统一的过程。无论是由微观主体自主进行的自发演进,还是由各级政府贯彻推动的强制演进,都将在具有不同经济条件和发展空间的地区差异约束下,形成不同的演进路径和进度,并互相影响。最终的总体格局由各方面和各地区的合力决定。二、地方政府竞争与资本形成的“囚徒困境”德国学者何梦笔(Herrmann—Pillath)提出,“观察表明,在俄罗斯或中国这样具有巨大疆域、资源和政治经济实力的国家……由布雷顿(Bre-ton)所引入的‘政府竞争’(Competitivegovern-ments)概念是一个或许极为恰当的分析工具。”"因为,“无论在欧美国家还是在我国当代,政府间的竞争是现实存在的…
5、…在地方化格局的基础上,中国的政府体系实际上表现出竞争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制度竞争。就地方政府而言,扩大当地资本形成规模是追求其公共收益目标和自利目标的重要手段。由于全社会储蓄供给总量构成投资需求进而实现资本形成规模的上限,所以,从一个地区角度考虑,只有尽力扩大投资需求,争取尽可能多的储蓄供给以提高资本形成规模才符合本地区和地方政府自身的经济与政治利益。地区间的博弈更强化了这一思路。在博弈中,一个地区扩大了资本形成规模而其他地区未能扩大时,前者就将在地区经.济增长、就业、居民收入、可支配财政收入、政府租金以及官员政绩等多个方面获得更大收益,并在下一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因
6、此,不论其他地方政府采取何种策略,参与竞争的地方政府都会有强烈的动因选择尽力刺激当地的投资需求,争取储蓄供给,扩大资本形成规模,以免在博弈中处于下风。虽然地方政府在推动当地资本形成的时候,对提高资本形成质量,改善资本形成结构等方面也是十分注重的。但是缺乏区域协作的竞争使得各地方政府以促进升级、调整结构为初衷的努力导致了资本形成结构在产业、产品等方面的新一轮同构与趋同。没有意识到的地方政府盲目刺激投资,意识到的地方政府欲罢不能,即使双方都意识到了也要“两军相逢勇者胜”,谁能获得投资上的优势谁就争得了先机,从而使地区间的政府竞争仍然主要归结为资本形成规模上的角逐。由此形成典型的“囚徒
7、困境”博弈均衡。最终所有的地方政府都致力于超规模扩大本地资本形成总量,从而造成宏观国民经济总体的资本过度形成,导致整个社会无效率。从表面看来,这一理论分析结果与中国的经济现实颇不相符。尤其与前几年通货紧缩、消费与投资需求不足的情况相对照,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是背道而驰。经验数据表明,即使是1998年通货紧缩以前,虽然出现过多次经济过热,但从储蓄一投资的总体情况来看,“在1978—1997年20年间,中国的储蓄一投资缺口有12年出现正值。”除70年代末改革初期以及1985、1986、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