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范进中举》和《虎叱》的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范进中举》和《虎叱》的比较【】《范进中举》和《虎叱》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成为中韩两国讽刺文学的典范,两部小说都选用富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材料,将讽刺的锋芒直指社会弊端,只是前者指向腐朽的科举制度,后者指向蹂躏人们灵魂达数千年之久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毫无人性可言的罪恶的儒教文化。 【关键词】范进中举;虎叱;讽刺 《范进中举》是吴敬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节选,却很具代表性,且它有自己完整的故事情节,完全可以当做一个短篇来读。《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
2、、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而且发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热衷于功名利禄,丧失了尊严和人格,心灵和思想极度扭曲。 《虎叱》是朝鲜的思想家、文学家朴趾源的一篇优秀汉文短篇小说,是讽刺两班中的儒生的。在这篇小说中,朴趾源借用老虎之口痛斥了迂腐、虚伪、道德堕落的儒学士——北郭先生。《虎叱》通过北郭先生的丑恶行径,揭露了士大夫的卑鄙无耻、伪善堕落。老虎见到北郭先生的第一
3、句话就是“儒乎臭矣”!当北郭先生向他苦苦求饶时,它说:“毋近前。曩也,吾闻之,儒者谀也,果然。”对于他们在礼教外衣掩饰下的无耻勾当和丑恶灵魂,作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抨击。 《儒林外史》和朴趾源的《虎叱》的这两部短篇小说,,分别代表了中韩两国古典讽刺艺术的高峰。生活与同一时期、不同国度的他们,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讽刺的形式,通过塑造令人发笑的讽刺形象——腐儒范进和陈腐的两半士大夫北郭先生,对所处时代的腐朽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艺术享受。 本文试就两部短篇小说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几个方面作
4、一番比较,找出其间的异同。 1时代背景 吴敬梓和朴趾源都对各自生活时代的腐朽制度进行了冷峻、辛辣的讽刺,进而讽刺了整个黑暗社会。他们同是讽刺整个黑暗社会,前者竭力要写出一些正面人物来,但这些人只是沉闷世事中的一丝清凉,冲不破那无边的闷热,讽刺的目的是希望社会改良。而在朴趾源的小说中,讽刺的是那些打着“尊华攘夷”的旗号,名为正统儒家思想的捍卫者,其实则是一群顽固不化的腐儒,讽刺的目的是希望儒学者们觉醒,催人变革。 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
5、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
6、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朴趾源是朝鲜18世纪先进实学思想的杰出代表,又是朝鲜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当时生活的时代是处于封建阶级日益腐朽和没落的形势,在这种形势下一些敏感的、关心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学者,开始寻求新的思想文化和改革社会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在同清朝频繁来往中担任朝鲜使节的一些人,在中国接受了由天主教传教士带来的西欧资本主义科学技术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影响,人们对陈旧腐朽、空谈理性、难以推动社会前进的传统儒家思想,产生了怀
7、疑。于是就出现了实学派思想。朴趾源由于热爱祖国和人民,所以极端仇视两班统治者和士大夫,又因为如此,他与养育他自己的阶级割断了思想上的联系。因为两班统治者正是使国家陷于停滞的深渊,使人民陷于贫穷、痛苦和不幸的境地的罪魁。所以在朴趾源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像《虎叱》、《两班传》这样极度讽刺虚伪、道德堕落的腐儒和虚伪、残暴的两班的作品。批判的矛头毫不留情的指向封建社会的腐儒和两班制度。 2思想内容 《范进中举》和《虎叱》都是对两个典型人物进行了讽刺,但是生活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就注定了当时两人的不同思想。吴敬梓的思想
8、基本上属于儒家,但朴趾源是属于实学思想。 《范进中举》反映出封建社会吏治腐败,道德败坏,和封建礼教的虚伪、残酷,八股取士对士人精神的祸害,科举制度下士人沉重的精神负担,讽刺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可耻风气。再现封建科举制度下各种不同人物的不同面貌,深刻抨击这个制度的弊害、罪恶。 吴敬梓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吴敬梓提倡礼让、礼仪、礼敬,提倡以农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