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讲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第09讲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ID:22429954

大小:70.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0-20

第09讲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_第1页
第09讲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_第2页
第09讲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_第3页
第09讲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_第4页
第09讲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09讲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群体行为之一、社会促进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隐含在场、想象在场。与社会促进相反,如果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行动,造成行为效率的下降,则称为社会抑制(或社会干扰),即由于他人在场而使行为绩效降低。有关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心理学家特里普里特在1897年通过研究发现,他人在场或群体性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行为的效率。实验在三种情境下进行:第一种情境是被试单独骑行25英里路程;第二种情境是被试骑行时有一人跑步伴行,路程同样为25英

2、里;第三种情境是被试与他人进行25英里骑行比赛。结果显示,在单独骑行情况下,平均速度为24英里/小时;有人伴跑骑行,平均速度则提高为31英里/小时;而在竞争情境下则无明显改善,平均速度为32.5英里/小时。社会促进的二种效应1.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2.观众效应个体从事的活动,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影响。社会促进的作用机制琼扎克在1965年通过研究提出,社会促进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弗里德曼在1981年则进一步指出,

3、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引起行为内驱力的增加,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弗里德曼认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已经学会了将社会情境作为竞争情境来看待,在有他人出现的情境中,个体会有意无意地感到由社会比较引发的竞争压力,从而使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增加。社会干扰的作用机制弗里德曼在1981年解释了社会干扰的原因。他认为,在有些复杂的思维工作上,群体背景所以造成社会干扰作用,是因为他人的存在和由他人造成的种种干涉,可以导致个体的精神不集中(分心),而对于完成复杂的思维工作,集中注意力显然是一个重要条件。社会干扰的另一种可

4、能原因是:他人的存在可能会激发个体过高的焦虑水平,使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干扰。这种作用,就像一个缺乏演讲经验的人在公众面前讲话,过度的被评价压力导致了过分的焦虑,从而忘了该说什么和从哪里说起。二、性别促进所谓性别促进是指,对于性意识发展成熟的个体,异性有高于同性的特别行为促进作用,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促进现象。这也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独特发现。1989年,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根据对多种日常生活情境的观察,提出了性别促进假设。这一假设认为,对于性意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的个体,异性的存在会导致特殊的行为效率增加;而对于性意识尚未

5、得到充分发展的青春期之前的儿童,则不存在这种性别促进现象。有关性别促进的实验研究国内青年心理学工作者于1990年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明了性别促进效应的存在。该实验以小学二、四、六年级及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让他们在两种不同情境下完成仰卧起坐。一种情境为两个同性别的同学注视;另一种情境为两个异性同学注视。研究结果证明,尚未进入青春期的小学二、四年级同学,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同性注视和异性注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存在性别促进作用。而对于进入青春期、性别意识得到较高水平发展的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男生在异性注视

6、下所完成的仰卧起坐数量,明显高于同性注视。而女生的实验结果较为复杂而有深刻意味。小学六年级女生在同性与异性注视下,完成的仰卧起坐次数没有显著差异,而初中二年级女生在异性注视下,完成次数反而明显少于同性注视,显示明显的性别干扰作用。有关性别促进的实验研究初中二年级女生在异性注视下仰卧起坐的数量反而明显减少,原因在于仰卧起坐是一种需要力量的行为,更靠近男性角色。在各种文化背景中,女性都不是通过力量来确立自己的价值和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她们更强调温柔、文雅,她们认为显示自己“有力量”会引来男性的负面评价。因此,在强调力量

7、的行为上,异性的影响通过性别抑制的形式表现出来。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也发现,女性被试对异性在场表现了明显的不安。所以有理由相信,对于初中二年级女生而言,同性在场所发生的作用为一般的社会促进,而异性在场则引起了性别抑制作用,从而使结果正好与通常的促进作用相反。动物研究也证明,性别促进作用不仅是人类所特有的,也存在于在各种动物行为中。很多鸟类在发情期都有明显的性别促进行为,灵长类动物也存在着普遍的性别促进作用。三、社会惰化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的是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减少的现象。有关社会

8、惰化的实验研究20世纪30年代,达谢尔通过拔河实验发现,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人数的增加,每个个体所做出的努力程度会逐步下降。拔河实验的结果显示,如果个体独自参加实验,平均拉力可达63公斤;但如果是群体一起参与,则参加人数越多,每个人所贡献的平均拉力也越少。两人一起拔河时,每人平均拉力下降为59公斤;三人时继续下降为53.3公斤;八人时仅为31公斤。1974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