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428561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9
《作为情境变量的移情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作为情境变量的移情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一章问题的提出1.1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013年,“老人摔倒了,你敢扶吗?”“小孩跌倒了,你会扶吗?”这些问题叩问着每一个社会人,无条件助人话题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实际上,扶老人孩子行为出于自愿,不计报酬,不避风险,只为帮人,既属于亲社会行为,有的更属于利他行为。扶人者,就其扶人原因,或出于不假思索的即时反应,或出于道德压力下的深思熟虑,或出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感同身受,但无论是出于哪种动机,遇人陷困境,勇于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实乃仁心义举,更是为人之本。然而,
2、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实施利他行为,在一定情境下多少人会实施利他行为,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本人的研究兴趣。众多心理学家在研究人们实施亲社会行为的原因时发现,移情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移情对亲社会行为起决策作用,而利他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而且是非常特别的一种,移情对于利他行为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但就当前来看,关于移情与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却并不充分,本研究则正是关于移情与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着重以实验的方法探究移情的产生对利他行为的促进作用及影响利他行为的程度方面。如何在研究时将研究方法设计得更贴近实际生活,依据人们的真实反应进行探讨
3、,得出研究结论,这是本研究努力的方向。如能成功,亦是对心理学关于移情与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的一定有价值的探索。本研究可帮助我们认识当一个人处于某种特定的、需要给予他人帮助的情境中时,是否会因为情境的触动,也即产生状态移情,而更愿意给他人施以帮助。…………1.2已有研究的不足目前,关于移情与利他行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显著,移情与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有密切关系的假设已得到国内外研究者广泛认同。但国内的研究假设、研究方法主要以借鉴国外已有的为主。且借鉴的研究方法以问卷法、量表法为主,主要是使用量表做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分析特质移情和利他行
4、为的关系,而对状态移情与利他行为则研究得不多。………第二章文献综述2.1移情移情(Empathy)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铁钦纳(Titchener)于1909年提出来的,认为移情就是人不仅能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按照《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1989)的定义,移情(empathy)“作为心理学一般用语,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即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在我国的移情研究中,心理学家也多把移情界定为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
5、、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是个体内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状态引起的与之相一致的情绪体验。尽管对于移情的定义尚存在许多争议,但研究者一致认为移情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情感分享、观点采择的认知能力和情绪调节。从移情的启动方式来看,主要有意识启动和无意识启动两种。意识启动可以通过情境设置(e.g.Baron,1974)或者观看图片、录像(e.g.Davis,Jay,Young,ussenEisenbejrg,1977)。Piliavin对亲社会行为所做的限定,即由社会所限定的,一般的有益于他人和当前行政系统的行为(Piliavin,1975)。也有学者认为
6、,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是等同的(时蓉华,1998)。这是基于两类行为结果都是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而言。但也有研究者指出,真正的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并不能等同,这是基于两类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同而言,从目的和动机来看,亲社会行为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获取奖励、避免惩罚等等,而利他行为的是出于自愿的,旨在为他人谋利益,而自己并不企图因此能获得任何好处。所以可以这样推理,利他行为从属于亲社会行为,只是亲社会行为中比较特别的一种,甚至可以说是最纯粹最高尚的一种。…………2.3移情和利他行为的关系由于很多研究者在做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相关课题的研究时,并未将利他
7、行为特别细分出来,但利他行为又和亲社会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属于亲社会行为中重要而又特别的一种,因此在接下来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时,在介绍移情与利他行为二者关系研究现状的同时,也将综述有关移情与亲社会行为二者关系的研究成果。关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在国外开始得比较早,众多研究成果表明,移情不仅是亲社会行为的直接动机源,还常常在其它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和亲社会行为之间扮演中介的角色。就国外研究现状而言,已有研究证实,移情对亲社会行为起决策作用,其中有2个代表人物,一是霍夫曼(MartinL.Hoffinan),其移情动机理论、移情信息理论都与之
8、密切相关;二是巴特森(C.DanielBatson),其移情-利他主义假说(Empathy-AltruismHypothe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