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420969
大小:5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9
《浅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学中,我尝试着把"研究性学习M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研宄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1训兽式'的活动。”一个智商再高的儿童,当他的求知探索的冲动一旦泯灭于最富相象联想的年龄段,这个人一生的发展也就有限了;而一个国家,当它的国民的创造性探索精神普遍消失于学生时代,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必然充满危机。可见,还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已是时代的
2、必然。而研宄性学习的应运而生为我们医治教学上的"满堂灌"、”一言堂"这一痼疾提供了良药。狭义的研宄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所谈初中语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是从广义而言的,它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宄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研宄意识,学会必要的研宄方法,形成初步的研宄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研宄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价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终身学习奠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以往"授-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同
3、时也使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要使学生这一"主体"M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研宄,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
4、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宄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如在教授《死海不死》时,一开篇就让学生思考:题目中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H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他们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兴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三、以课堂讨论
5、、辩论为形式,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宄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n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在学习《孔乙己》《范进中举》这个比较单元时,我采用了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不同意见的同学持之以据地分析,然后也从课本出发,点拨学生,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深入领会文章,从而达到了研
6、究性学习的目的。四、转变教育观念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长期以来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未能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盲目性与随意性较为严重。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文学性,认为中学语文就是文学教育,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只重视分析主题思想和研宄写作法两项任务,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步人识字教学的误区,咬文嚼字,重复训练,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促进社会
7、文明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初中语文研宄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宄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研宄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