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403687
大小:67.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9
《运用事实论据的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运用事实论据的方法议论文光讲道理容易流于抽象和空洞;还得摆事实,摆事实可使议论文具体而有力。我们有些同学摆事实基本不讲方法,一路叙完了事,结果文章大为减色。怎样摆事实呢?下面举出例子来说运用事实论据的各种方法。每种方法都各举出两个例子,然后对这两个例子所用摆事实的方法作出简要分析,最后用一句话归纳方法。一、例证方法之一(一)举例例一1、原材料:①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和波兰音乐家肖邦是一对挚友。②二人虽然年纪相仿,但李斯特成名在肖邦之前,12岁时就被称为小莫扎特。③据说,有一次李斯特在某音乐沙龙中演奏,一曲终了,获得了听众的热烈鼓掌。④这时,李斯特提出,下一曲关掉灯,在黑暗中让众人
2、欣赏。⑤灯关掉后,悠扬的音乐声轻轻传来,几乎倾倒了每一个人,大家一起称赞,李斯特毕竟是李斯特,技艺之高真是炉火纯青。⑥就在这时,灯豁然大亮。⑦原来,黑暗中演奏的并不是李斯特,而是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肖邦。⑧李斯特以自己的智慧和无私有力的推荐了肖邦,也为匈牙利那些迷信名流崇拜权威的音乐迷上了一课。2、示例示例一、筛选信息点,选准叙述角度,用原材料证明“真正的艺术家会无私地举荐人才的”这个观点:真正的艺术家都会无私地举荐人才的。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12岁就被称为小莫扎特,颇负盛名,而波兰音乐家肖邦当时还默默无闻,但是李斯特却煞费苦心地推举肖邦。一次音乐沙龙,李斯特的演奏获得听众热烈的鼓掌
3、,他抓住机会,提出关灯欣赏,然后让肖邦去演奏,结果有力地推荐了肖邦。李斯特就是这样,让肖邦踏着自己的肩膀登上音乐的殿堂。简析:原材料第①第⑤句和第⑧的句后半句与观点关系不大,可不用;第②第⑦两句形成对照,应选用,可选用“颇名盛名”和“默默无闻”这类词来强化;第③第④第⑥三句和第⑦第⑧两句的前半句最有用,但要从“无私”的角度去重组叙述,并选用“煞费苦心”之类词语来点化;最后用一个议论句把叙述“扯”到观点上。示例二、筛选信息点,选准叙述角度,用原材料证明“在凡人之中同样有不少出类拔萃之人”这个观点:不要迷信权威,在凡人之中同样有不少出类拔萃之人。肖邦原是个默默无闻的凡人,但在一次音
4、乐沙龙中,在李斯特建议关灯欣赏的情况下,肖邦去演奏。悠扬的乐声顿时倾倒了那些迷信名流、崇拜权威的音乐迷,他们称赞说“技艺之高真是炉火纯青”。但是亮灯后灯光中竟是个无名之辈。此后肖邦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世界一流的大音乐家。简析:证明这个观点,第⑤第⑦两句最有价值,要精选用语,突出“凡人”的“出类拔萃”的表现,从而证明观点。例二1、原材料: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一次他去欧洲参加世界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评判委员会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接过后全神贯注地挥动着他的指挥捧,开始指挥一支世界一流的乐队。正演奏着,他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不和谐的地方。
5、开始,他以为是演奏错了,就让乐队重奏一次,但仍觉得不自然,于是他提出了异议。但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而是他自己的错觉。他被大家弄得十分难堪。在这庄严的音乐厅内,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和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揣摩再三,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于是,他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刚落,评委们立即站立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置的一个圈套,以考察指挥家是否具备不盲从权威的素质。他以高超的音乐素养和独立不移的品格,获得大赛桂冠。2、示例示例一、真正的人才具有自信和执着的品质。(论点)小泽征尔在参加世界指挥家大赛决赛时,发现
6、自己指挥演奏的乐曲中有不和谐的地方,于是他提出异议,但评委们却说乐谱没问题。他经过再三揣摩,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于是他大吼:“不!一定是乐谱错了。”原来这错误是评委们特意设置的。小泽征尔用他的自信和执着赢得评委、赢得挂冠。简析:原材料前三句可全部放弃。“正演奏着”后面的句子,用“自信”“执着”去筛选信息点,然后指向论点,重组表述。示例二、在权威面前要不迷信、不盲从。(论点)小泽征尔在参加世界指挥家大赛决赛时,发现乐谱存在问题,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和权威,他勇敢地提出异议。虽然权威们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而是他自己的错觉,他自己也产生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最后仍坚持说:“一定是乐谱
7、错了。”他不迷信不盲从的精神,赢得了评委们热烈的掌声。简析:用“在权威面前他表现得怎么样”去原材料中筛选信息点,既突出“权威影响”,又突现他的“独立和主见”。(二)、归纳方法:例证方法之一:用论点去原材料中筛选有效信息,然后把准角度去叙述,去证明观点。二、例证方法之二(一)举例例一:①坚持不懈的努力,自然是“苦”事,但它是成功的必由之路。(观点)②德国化学家欧立希为挽救昏睡病人和梅毒病人,立志研究特效药,失败了六百零五次,才制成“六o六”,又经过三百0七次的失败,终于制成疗效更好的“九一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