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397022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9
《从历史中总结政治得失——浅析钱穆及其代表著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历史中总结政治得失——浅析钱穆及其代表著作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的《中国通史》课堂讲稿由其学生叶龙整理出版。该书以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讲授中国通史的课堂记录稿为底本,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借此机会,本期回顾钱穆先生生平及其代表作品,通过其历史格局和文化情怀的双重担当,探索当代读者回望历史、面对未来、重塑个人知识格局的可能。 一个人在一个百年的岁月里独自拥有九十六个属于自己的生命年轮,在漫长而持续的读书、教书、著书之中,渐成一道历史风景、一座文化坐标、一桢世纪背影,这是十分罕见的。这个人如果放在生活的户口本上去检索
2、,他叫钱穆,中学文凭,公元1895年7月30日,在晚清光绪王朝的沉闷酷暑中,诞生于江苏无锡一个叫七房桥的小乡村。他就是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 走近钱穆,当从走近他的书开始。 《先秦诸子系年》:名震史坛的成名之作 在钱穆先生的著述里,《先秦诸子系年》是不可不读的一部。这部书是钱穆早期著作的代表,是他名震史坛的成名之作,作为中国二十世纪的经典文化名著,不仅开一代风气之先,更是让后人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史学架构可能企及的认识高度。曾有史家这样评论:钱著《先秦诸子系年》考据之准确、用料之精当、逻辑之严密,前无古人,后无来
3、者。 1923年秋天,钱穆经前辈学人钱基博的推荐,入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讲国文,在讲授《论语》的同时,开始考订孔子生卒行事,启动《先秦诸子系年》的写作。在此后四年的时间里,钱穆一边教学,一边向钱基博等问教学术,开始了早期的教学、研究、交流、著述生涯。像《论语要略》《孟子要略》等著作都完成于此。 1927年秋天,钱穆转入苏州省立中学任国文老师。学术氛围甚浓的苏州中学,鞭策钱穆在著述上更加勤奋,先后写出了《国学概论》《墨子》《王守仁》等不俗之作。与此同时,《先秦诸子系年》所涉及的诸子考辨各篇,也在授课讲义的基础
4、上先后梳理成章。1929年,就在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初稿基本完稿之时,钱穆与当时学术界、史学界的两位泰斗级人物相遇了。这两位人物分别是:古史辨派领袖、史学大师顾颉刚,经学奇才、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 1929年9月,刚刚受聘燕京大学教授的顾颉刚回苏州省亲,造访钱穆。顾颉刚把目光投向钱穆刚刚完成的《先秦诸子系年》初稿,面对这个中学教师的心血之作,顾颉刚惊诧不已、佩服不已,诚索此稿带回家中阅读。几天后,钱穆回访顾颉刚,顾颉刚对钱穆的考据功夫和史学才华大加赞赏,当即决定推荐钱穆到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任教。 顾颉刚离开后
5、的那个冬天,虽然寒冷异常,但钱穆却感到非常温暖。一则顾颉刚的慧眼识人,让钱穆增加无穷暖意;二则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的专程到访,遇见了难寻知音,迸发了灵感火花。两位神交已久的朋友俯仰湖天,畅谈今古,自然把话题集中到了《先秦诸子系年》上。蒙文通称赞君书体大思精,唯当于三百年前顾亭林诸老辈中求其伦比。乾嘉以来,少其匹已。经其推荐,《先秦诸子系年》初稿中的墨学诸篇,公开发表于南京的一家杂志上。钱穆与顾颉刚的相遇,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改变了他的学术人生,使他从苏州中学步入京师高校的殿堂。1930年9月,钱穆前往古都北平,在燕京
6、大学任大一大二国文课讲师。他在教学之余,全身心地投身于燕京大学的图书馆里,利用其丰富的藏书资源,逐字逐句修改《先秦诸子系年》。1935年12月,该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就作品本身而言,《先秦诸子系年》系一部考证诸子年代、行事的考据之作,这部书力纠前人治诸子之失,为通贯春秋晚期至秦统一大约350年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的历史,画出了一条清晰可信的发展红线,成为研究战国史、先秦史的重要著作。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部标志性的学术史 1931年夏天,钱穆出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他在北京大学主讲中国上古史和
7、秦汉史课,为正面交锋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做铺垫。在中国上古史方面,他根据自己的《先秦诸子系年》研究成果,以学术问题为中心,从战国史开篇,再回望春秋烟云,一段纷繁复杂的思想历程被先生描绘得有声有色,井然有序;在秦汉史方面,他兼顾秦汉时期的学术、政治及社会经济三个有机联系体,讲学术举文化之演进,说政治、经济列制度之演变,以史家之慧眼,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形成了轰动一时、影响深远的钱氏读史、讲史、治史观。 讲史的同时,他以讲义的形式把标靶一点一点地指向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此时完成的名著《中
8、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虽与梁著同名,但观点却有很大差别。梁著把宋明理学的反动视为清代汉学的本质,把汉、宋对立的思想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始终,重点突出清代学术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创新意义。钱穆则把视野放置于宋明理学的传统要义在清代汉学的继承与发展上,提出清代汉学渊源于宋学、不识宋学,即无以识近代也的著名论断。应当说,这个论断与当时居于主流思想的梁论是背道而驰的,但就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