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的复仇——浅谈《野草》中的《复仇》两篇

双向的复仇——浅谈《野草》中的《复仇》两篇

ID:22395838

大小: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9

双向的复仇——浅谈《野草》中的《复仇》两篇_第1页
双向的复仇——浅谈《野草》中的《复仇》两篇_第2页
双向的复仇——浅谈《野草》中的《复仇》两篇_第3页
双向的复仇——浅谈《野草》中的《复仇》两篇_第4页
双向的复仇——浅谈《野草》中的《复仇》两篇_第5页
资源描述:

《双向的复仇——浅谈《野草》中的《复仇》两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双向的复仇——浅谈《野草》中的《复仇》两篇:复仇意识贯穿于鲁迅一生的文学创作中,成为鲁迅精神领域的鲜明符号,以其双向性和复杂性,丰富了鲁迅对于生存斗争的探寻过程。在痛苦和激烈的《复仇》两篇中,鲁迅整合了对于群众和自身的思考,并运孕育着下一步的行为。“复仇”也成为鲁迅走出无所为和沉默的精神困境,确立行动与反抗的“起死回生”的一场绝地复仇。  关键词:《野草》;复仇;庸众;启蒙  []:I206[]:A  []:1002-2139(2011)-19-0014-01  鲁迅在《两地书》中对启蒙者的命运这样断言:“这类人物

2、的命运,在现在,也许在将来,是要救群众,反而被群众所迫害,终于成了单身,愤激之余,转而仇视一切,无论对谁都开枪,自己也归于毁灭。”对庸众复仇的这一角度,因为主观创作意图,以及历史背景对于文学革命性的要求,被提高到了作品寓意的中心地位。而另一方向的复仇——对复仇者的复仇往往就被忽视了。  在《复仇》和《复仇》其二中,启蒙者“自己也归于毁灭”的结局得到了充分论证。野草中的复仇者,注定是自我毁灭的复仇者。而自我毁灭过程中又得到了什么就值得细细品味了。  一、《复仇》——放弃大欢喜的干枯。  《复仇》从复仇者角度来看,的确

3、完成了对于庸众的复仇。但是换一个角度,庸众“干枯失去生趣”的结局是否就意味着复仇者的大胜?  首先,《复仇》之一的这对男女复仇者到底是主动复仇者?还是被逼无奈的被动复仇者?在1934年鲁迅致郑振铎的信中,谈及《复仇》,提到“我在《野草》中,曾记一男一女,持刀对立旷野中,无聊人竟随而往,以为必有事件,慰其无聊。而二人从此毫无动作,以致无聊人仍然无聊,至于老死。题曰《复仇》,亦是此意,但此亦不过愤激之谈,该二人或相爱,或相杀,还是照所欲而行的为是……”暴露了复仇者的复仇动机。“还是照所欲而行”,可以看出复仇不过是“临时

4、起意”的无奈复仇。  但它却使复仇者丧失了其本必得的“大欢喜”。以复仇者“圆活的身体,已将干枯”、“干枯的立着”、“死人似的眼光”,换来了看客“面面相觑,慢慢走散”,甚至“居然觉得干枯失去了生趣”。从中立的立场可以判断,同处于“干枯”和“被看”的对等状态下,这种复仇不过是一种“同归于尽”。与其说是实质上的最终胜利,倒不如说是复仇者无奈的精神胜利而已。  二、《复仇》其二——“神之子”的破灭和“人之子”的死亡。  《复仇》和《复仇》其二同作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复仇》像是一个不求开头、没有结尾的充满“愤激之情”

5、的狂热断章,而《复仇》其二可以看到鲁迅从愤激的狂热中慢慢趋于清醒,真正恢复冷静深刻后的沉痛,在内容上也完成了对于《复仇》的填充。  首先,被复仇者的形象进一步完整。在《复仇》中,庸众更多表现为“麻木的戏剧的看客”,而在《复仇》其二中,则体现为“暴君统治下渴血的臣民”,是以残酷为娱乐,以他人痛苦为慰安的“渴血者”。其次,在《复仇》其二中,鲁迅给予复仇者耶稣以完整的心理过程。耶稣的心理状态可以与复仇男女的心理做互文性阐释。复仇者、被复仇者、复仇行为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完整性,而复仇结局才是真正的不具备不定因素的行为结果。

6、  从被戏弄钉上十字架开始,肉体上的疼痛产生了对于庸众“仇恨他们的现在”的心理,仇恨又带来了对于他们不自主的“可咒诅”的评断,“可咒诅”的庸众的无望前途又使其产生了“悲悯”之情。这种由肉身疼痛产生的“悲悯”返回肉身,形成了“痛得柔和”、“痛得舒服”的体验。  维持这一过程的是耶稣“神之子”的“旁观者”身份,在复仇者耶稣疼痛不断升级的近死关头,却发生了戏剧化地转折——“上帝离弃了他”。原本新约中“道成肉身”的完成意味着“赎罪祭”的最终圆满。但《复仇》中钉上十字架的耶稣却在复仇的过程中,把复仇者的双重身份都丧失了:作为

7、“神之子”,耶稣最终被上帝弃于十字架上。而作为“人之子”,他的拯救最终换来的却是终被同类亲手钉杀。神之子的破灭,人之子的死亡,复仇者真正陷入了无地的“虚空”。  这正是中国启蒙者尴尬身份的折射。启蒙者无法超越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最终被终级真理的“上帝”所弃。另一方面,在启蒙的过程中,他们又因为无法得到群众的理解而被群众所弃,最终被他们所拯救的群众虐杀。  三、路过“无所为和沉默”——双向复仇的因由探寻  在复仇者这种结局背后,又是谁正在向复仇者“复仇”?上帝、群众,甚至连创造了复仇者的鲁迅都离弃了复仇者,这才是对复仇

8、者最大的“复仇”。  从文本特征来看,《复仇》和《复仇》其二中都带有明显的自虐性质。《复仇》中,“冰冷的呼吸”、“惨白的嘴唇”却是与“生命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相连接。在《复仇》其二中,表现出一种对于享受疼痛的极端体验。“痛得舒服”、“痛得柔和”、“痛的大欢喜和大悲悯”,自虐倾向更加徐缓和细腻。  从行文安排上看,《复仇》和《复仇》其二流露出对复仇者的一种类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