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商品化就业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商品化就业模式内容:就业是大学生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但随着大学扩招,在越来越多的人体验到了象牙塔魅力与奥妙的同时,走出玄妙的大学生们也就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面对这一早已公众化的问题,项目组成员通过互联X,报刊等传播媒介搜集了大量数据,并积极走访了邻近高校和相关部门,最终对所收集数据整合归纳,得出了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关键词:就业模式;市场;商品化;人才供给 :F241.4:A 随着综合国力和教育的发展与提高,如今的大学生已经褪去了当初天之骄子的
2、光环。面对竞争日渐激烈的市场经济,大学生们也难逃商品化的境遇。如果我们试着用稍有些偏颇的想象来比拟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情况的话,每年从高校校园走出来的大学生就像是陈列在市场中贴着价码的商品一样,等待着企业选购,而我国的大学生又恰恰处于一种原料充足,无休止的生产状态,这样一来,供大于求的情况便不难出现,伴着经济危机等不利因素,滞销的恶果便悄然产生了。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前景与现状 1.据统计资料,和2007年相比,2008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下降了两个百分点,而2009年如果经济能够实现百分之
3、八的增长的话,09年的就业情况才不会与08年有太大差距,而面对经济危机的侵扰,2010年的就业比率如何将会更加具备不确定性。 2.2008年的数据显示,2008年度本科生就业率下降1.5%,这一比率乘以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后,就将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待业者将会成为2009年,甚至是2010年就业人群的一个巨大的负担。 (二)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与人才自身特点不符,这一情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实现。而人才错位就业又会使人才技能浪费,且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导致双方对就业现状
4、不满,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大学中学习的技能处于一个无用,多余的尴尬境地,同时也使企业对大学生丧失信心,纷纷在招聘要求中加上了工作经验这一条目,这使本就困难的大学生就业变得更加复杂。 二、就业市场与人才供给的相互制约和影响 (一)市场需求与特征 1.“人力市场”与“就业市场”。 根据对毕业学长的访问与调查,对于初登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每一个人心中都对所谓的人才市场有一定的异样感,他们不具备竞争中其它个体所具备的经验,也缺少众多社会人群中所具备的种种条件。由此可见,大学生所组成的求职群体有着他们的特殊性。所
5、以,也可以将这个群体区别化为“就业市场”。 2.需求和供给。 物尽其用,只有存在需求才会有产生。市场经济中,通过需求调节供给,从而达到均衡的道理对于将步入企业的大学生来说也是如此。企业身处市场之中,而作为企业收纳对象的大学生也自然摆脱不了市场属性。人才的供给应当同人才消费群体,即用人单位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平衡,这样才能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做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二)理想化的专业选择和专业设置 1.理想化选择。 可是对于现在的大学生,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往往是与用人单位脱节的。大学生们
6、在选择自己的专业时,爱好,就业市场的情况往往只是考虑因素中的一部分,其所占比率有时甚至十分的微小。抉择因素更多的被大学所在城市,离家乡远近程度,大学的品牌所占据。很多人为了去一所名校,或者一个发达的城市而选择并不符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喜好的专业,再加之地区差异的不同,这样的选择往往导致毕业之后的就业困难。 2.专业设置。 我国的快速发展和与世界的高度接轨在大学中也得到了体现,不少的新兴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大学里产生。以适应高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但与此同时,一些高校中却产生了一种“羽绒连衣裙”式的专业模式。这
7、样的专业往往兼备多种专业的优势与技能,看上去往往十分的诱人。但从X络中众多大学生的言论里可以了解,这样的优势集合却并没有能在就业中得到认可。最后的结果往往只是“冬不成,夏不就”。 三、商品化就业模式 (一)模式下的自我适应 1.调查中我们认识到,大学生的自身技能是否过关是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指标,个人能力是工作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但是知识技能才是立足之本,所以大学生活中应当避免过于偏重社会体验等外部修饰而忽略对学业这一“商品”基本品质的必要重视。 2.大学生活相对于中学或者工作生活而言,其时间更加的充沛
8、,精力和生理条件也更适于学习。所以在校大学生应当在课余时间多开发自身潜能,掌握多种技能,更华美的包装自己,以充分的准备和完善的形象从容面对“就业市场”中的激烈竞争。 (二)高校在商品化就业模式下应起到的积极作用 我国的高校教学中,更多的强调于理论的灌输与培养,往往疏于动手能力的锻造。而在职场中,单一的文题式考试变成了实际的操作,被灌输了满脑子理论的大学生在面对这一变化时就往往显得极不适应。所以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