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的“高考”改革阅读答案

宋太祖的“高考”改革阅读答案

ID:22385518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8

宋太祖的“高考”改革阅读答案_第1页
宋太祖的“高考”改革阅读答案_第2页
宋太祖的“高考”改革阅读答案_第3页
宋太祖的“高考”改革阅读答案_第4页
宋太祖的“高考”改革阅读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宋太祖的“高考”改革阅读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宋太祖的“高考”改革阅读答案宋太祖的“高考”改革阅读答案  宋太祖的“高考”改革  殿试,又称廷试,是科举考试最高、最后的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这一制度虽起源于武则天时期,却最终由宋太祖创立。在唐代,科举分州县解试和礼部省试两级,至晚唐虽偶尔有殿试,但并未形成定规。而宋太祖创立殿试,则源于一场科举舞弊案。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开宝六年,落第进士徐士廉等在朝堂外击鼓鸣冤,指控当时的主考官李昉徇私用情。宋太祖得知情况后,立即于三月辛酉(七日)在讲武殿重新复试新科及第进士,当时新录取的进士有11人,诸科28

2、人。在宋太祖的简单试探下,果然发现了两个滥竽充数的人,进士武济川(李昉同乡)、刘浚材质最陋,应对失次。宋太祖大怒,毫不留情地撤去二人的功名,将其退回原籍,同时将主考官、翰林学士李昉降级处分。李昉原录取的进士中,有10人落选。落榜进士徐士廉经过皇帝亲自复试,才能卓越,则成为了进士。这一举措可谓是开殿试风气之先,从此以后,殿试便成为科举考试的常态。宋代殿试的时间一般在每年三月,地点在讲武殿(后改称崇政殿)。殿试纪律很严格,不准考生夹带文集,搜身后方可放行。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考,一些关键的环节也由皇帝把持,如选

3、定试题、临轩策士、唱名、审定状元等前十名的名次等。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正月,宋太祖在讲武殿复试举人王式等,同时表示:“向者登科各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可见,宋太祖创立殿试,是为了杜绝营私舞弊的现象,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性,为那些无权无势的寒门学子提供更多的进仕机会。  和当今的高考一样,科举考试中第者自然是欣喜若狂,春风得意马蹄疾;但落第者则未免黯然伤神,一蹶不振。屡试不第者甚至铤而走险。唐末的黄巢就是这么一个“倒霉蛋”,屡试不第的他只好与

4、王仙芝贩卖私盐,最后走投无路,起兵造反。但如果黄巢生在宋代,就没有这样的烦恼了,积累到一定的年龄和参加考试的次数,他可以直接参加皇帝亲自举行的殿试。如果他真有才能,获得皇帝赏识,还可以谋个一官半职。因为宋代的落第士人享有一个特殊的政策——“特奏名”。也许是生于乱世,经历过穷兵黩武的年代而不再崇尚武力,武将出身的宋太祖在登基之后喜好文臣。他不仅大大提高文人的地位,而且给予他们诸多的优惠,“特奏名”就是其中的一项。为了安抚年老落第的士人,宋太祖特意创立了“特奏名”制度:只要是解试合格而省试或殿试落第的举人,积

5、累到一定的举数和年龄,可以不经过解试和省试,由礼部报名,直接参加殿试,并赐出身或官衔。据统计,在宋代,通过“特奏名”制度获取功名的士人约有五万人,几乎占整个科举及第人数的一半。由于是皇帝特予推恩,所以“特奏名”又称“特科”、“恩科”。尽管到了北宋中后期,“特奏名”出身的士人未免有些被人看不起,但毕竟给天下无数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了申明此举的意图,宋太祖特意下诏说:“朕务于取士,期在得人,岁命有司大开贡部,进者俾升上第,退者俟乎再来。”意思是说此举是为了优待老而无成的举子,每一个科场失意的士子都有下一次

6、成功的机会与希望。  殿试和“特奏名”制度的设立,使科举更具有吸引力,它意味着科举考试的公平和取士名额的扩大,使读书应举的前途显得更为光明。通过这一制度,宋太祖将天下英才全部收入彀中,既获得了人才,又消除了某些不稳定因素,可谓一箭双雕。(摘编自邓凌原《宋太祖的“高考”改革》)  1.下面关于宋太祖改革科举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开宝六年,经人揭发,宋太祖发现一场科举舞弊案:主考官李昉徇私用情,把其同乡武济川和材质最差、应对错乱的刘浚录取为进士。  B.以往的科举考试,弊病甚多,各级登科

7、者大多是富贵人家的子弟,致使寒门学子进仕之路被堵塞,这种不公平的考试让人感到很无奈。  C.宋太祖虽然是武将出身,但登基之后却喜好文臣,他认为应当给予文人诸多优惠,提高他们的地位,使读书应举的前途显得更加光明。  D.宋太祖认为,科举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人才,使上榜者有上升的空间,使落榜者有重新再来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国家发现更多的人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考试,起源于唐代,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定规。宋太祖开殿试风气之先,使殿试成了科举考试的一项制度。 

8、 B.皇帝虽然只是殿试名义上的主考官,却把持着一些关键的环节,这样做对防止营私舞弊的行为,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具有重要作用。  C.“特奏名”是宋代落第士人享有的一项特殊政策。解试合格且积累到一定举数和年龄的举人,可不经过解试和省试,而直接参加殿试。  D.“特奏名”的优惠制度给许多士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北宋中后期,因为这类士人屡试不第、老而无成,所以有些被人瞧不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