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泰国的水稻发展状况及战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泰国的水稻发展状况及战略泰国是世界著名的大米生产和出口国,每年出口大米在500万~800万t,居世界首位,稻米稳定出口,给国家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文就泰国水稻生产、科研、大米加工和未来发展战略进行综合的阐述。一、水稻生产状况泰国位于亚洲南部,中南半岛中心,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北部与老挝毗邻,东部与柬埔寨接壤,西部和西北部与缅甸交界,南部与马来西亚为邻。国土面积51.4万km2,人口6100万,其中农村人口3500万,占总人口57%。耕地1900多万hm2,多数为靠天田地,有灌溉条件的仅占20%左右。稻米作为泰国人民稳定的主食,
2、全国大约有340万个家庭(约2000万人口)种植水稻,占农村人口的57%,水稻种植面积达950万hm2,约占泰国土地总面积的18.5%,占耕地总面积的50%,平均每户种植稻谷为2.81hm2。1.水稻种植区划分(1)北方稻区(包括平原区、北部低地)。人多地少,平均每户种植稻谷为2hm2,稻田面积约220万hm2,占全国稻田的23%,灌溉条件较好,水稻单产为全国最高(3450kg/hm2);(2)东北稻区(呵叻高原)。平均每户种植稻谷为2.6hm2,稻田面积约480万hm2,占全国稻田的44%,土地平整,土壤瘠薄,生产条件较差,水稻单产为全国最低(120
3、0kg/hm2),是香米主产区;(3)中央稻区(湄南河平原,土地平整)。人少地多,平均每户种植稻谷为3.2hm2,稻田面积约200万hm2,占全国26%,平均单产2250kg/hm2左右,是深水稻的集中产区;(4)南部稻区(马来半岛,山区)。面积50万hm2,平均每户种植稻谷为1.3hm2,稻田面积占全国的7%左右,平均单产为1875kg/hm2,以经济作物为主。2.主要水稻生态类型低洼田雨养水稻(水深小于0.5m)占77%,灌溉稻占15%,浮稻和深水稻(水深超过0.5m)占5%,旱稻占3%。3.泰国水稻生产分成雨季(湿季)和旱季2个季节雨季从5月到1
4、0月;旱季从11月到次年4月,属于跨年度种植。其播种时间主要取决于灌溉条件。头季稻(雨季)中的低洼雨养稻田5~6月播种,有灌溉条件的稻田7~8月播种。因而收获期很长,有的地方品种迟到12月才收割。二季稻(旱季)一般在12月下旬播种,次年3~4月收割。雨季大约有50%的稻农种植传统的高秆水稻品种,平均产量为1.9t/hm2;旱季大部分灌溉稻采用高产的半矮秆改良品种,平均产量为3.7t/hm2。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统计资料,2001—2005年平均结果显示,全国水稻总面积994万hm2,总产量2610万t,单产2.63t/hm2,与中国水稻生产比较分别
5、相差1853万hm2、总量低15069万t、单产低3.58t/hm2(表1)。
二、水稻科研发展及推广状况泰国农业与合作部主管全国的水稻科研和推广任务,下设农业局和农业技术推广局等机构。农业局主要负责农业行政管理,如政策制定、农药登记、项目确定与审批等事务。其中泰国水稻研究所是1983年由原农业局稻米处部分人员组成,隶属现农业局领导,实际是一个管理机构,直接和间接地管理着6个地区稻作研究中心(北方稻区1个,东北稻区1个,中部平原稻区3个,南方稻区1个)和研究中心下面的18个稻作试验站(北方4个,东北5个,中部7个,南方2个)的工作。各研究中心分别承担所
6、在地区的研究任务,各个研究试验站分别负责若干个省(泰国共有73个省)的稻作研究工作,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水稻科研技术体系。农业技术推广局下属各地区有11个农业推广处室,主要工作是调查研究、制定计划、监察评价和技术指导、培训、服务等内容,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植物保护服务处,主要负责植保技术推广与普及,包括国际职业经理人资质认证(IPM)项目的实施、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等,该处于1999年设立农业生物防治和农民田间学校研究所,2001年更名为农业生物管理研究所,并在全国每个地区都设有相应的农业生物管理中心。农业技术推广局的推广工作分国家级、地区级、省级和区级等4
7、级进行。国家和地区级工作会议一般每年召开一次,省级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技术培训以区为单位,技术推广以各农办联系的农户为重点,通过重点农户的示范来扩大服务范围。其推广经费全额由政府拨款,但其推广机构不能搞经营创收。由于泰国地处热带,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水稻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同时由于在稻米生产中出口比例高,因此无论是对农业科研部门还是推广部门,主要关注稻米品质和抗病性品种的选育改良及通过栽培技术的改进来提高稻米的品质和病虫害防治能力。1.品种选育特点泰国水稻主要是常规稻品种,占98%以上,杂交水稻不足2%。尽管如此,由于杂交水稻产量水平高和种子的生产
8、经济利益促使杂交水稻推广开始增长,但是由于杂交稻品质相对较差,影响推广的进度。20世纪6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