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362973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8
《《归去来兮辞》索隐三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归去来兮辞》索隐三例《归去来兮辞》中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所引版本据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几句文辞的字面意义不难理解,可是,分析一下其中的修辞手法,就会发现还有另外一层意思。1.将有事于西畴: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将要到田里去开始耕种”(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下册第832页)。可是“有事于……”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字眼,联系古籍中“有事于……”的使用环境和场合,就会体会到陶渊明借用这个词组,绝不是信手拈来的无意之笔。简体印刷的书籍中“于”、“於
2、”不分,《左传》中是分开的,《左传》中“有事于……”共6例,其中5例指祭祀,1例指战争,各举一例:(1)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左传·僖公九年》)(2)对曰:“鲁有事于小邾,不敢问故,死其城下可也。”(《左传·哀公十四年》)《左传》中又有“有事於……”7例,其中5例指祭祀,2例指战争,也各举一例:(3)巫曰:“今兹主必死,若有事於东方,则可以逞。”(《左传·襄公十八年》)(4)晋侯使屠蒯如周,请有事於雒与三涂。(《左传·昭公十七年》)《论语》中“有事於……”1例,指战争:(5)季氏将伐
3、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论语·季氏》)可见,“有事於(于)……”的句式主要用于古代诸侯国国君的重大活动:祭祀或战争,《论语》“季氏将有事於颛臾”中“季氏”虽不是国君,但他那时是鲁国的权臣,他比鲁国国君更有权威,所以他可以“有事于……”。陶渊明套用“有事于……”句式,其实是把他下地种田的活动与古代君主的祭祀、征战活动等而同之。2.或命巾车:按说,“或命巾车”并不难懂,关于“巾车”的注解也没有多大分歧:逯钦立解释是“有帷的车”(《陶渊明集》第163页);郭锡良解释是“有布篷的小车”
4、(《古代汉语》下册第832页)。总之,这种车,应是农村普遍使用的,不会是豪华高贵的车子,否则就和陶渊明当时的身份地位不符。其实“巾车”也是用典,《周礼·春官宗伯》有:“巾车掌公车之政令,辨其用与其旗物,而等叙之,以治其出入。”钱玄、钱兴奇编著的《三礼辞典》对“巾车”的解释是:“巾车:职官名。掌王、王后各类车辆及其旗物之等级,管理车辆之配用及收回。车管之长,下大夫,属春官宗伯。”“巾车”作为“命”的宾语,颇有些耐人寻味。“或命巾车”的“命”,据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的解释是:“指套车。”从字面看,这样解释没什
5、么不好,但“巾车”作为“命”的宾语,则有可能指人,所以,在“或命巾车”一句中,至少包括三种修辞手法:一是夸张,即陶渊明把很普通的农用小车说成“巾车”;二是用典,让人想到古代王、王后出行时才可以“命巾车(官名,指人)”;三是双关,“命巾车”既是说“套上有布篷的小车”,又是说“命令掌管车马的官”。3.或棹孤舟:这句话中,都把“棹”字理解成词类活用,逯钦立的解释是“棹,划船工具,这里当动词用”(《陶渊明集》第163页)。这仅仅是解释它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并没有解释它的修辞意义。原来“棹”与“诏”谐音,“棹”与“
6、命”相对,正是借用了“诏”的意义。在《切韵》时代,“诏”是之少切,属于章母效摄笑韵开口三等去声;“棹”是直教切,属于澄母效摄效韵二等去声。“棹、诏”两字都属于效摄去声,只是声母略有区别。据于安澜《汉魏六朝韵谱》,魏晋宋时期,“啸、笑、效、号”四个韵的字可押韵。通过诗文用韵,也可以把“诏、棹”两字系联起来。潘岳《西征赋》有:“凡厥寮司,既富而教。咸帅贫惰,同整楫棹。收罟课获,引缴举效。鳏夫有室,愁民以乐。”其中“教、棹、效、乐”四字为韵。又《宋书》所收沈演之《嘉禾颂》:“颁趾推功,登徽睿诏。恩覃隐显,赏延荒徼
7、。河溓海夷,山华岳耀。憬琛赆,兼泽委效。日表地外,改服请教。”其中“诏、邀、耀、效、教”押韵,可知“诏、棹”都和“效”押韵,两字韵相同是没有问题的。“诏、棹”两字韵同,韵母必然相近,声母一是澄母、一是章母,两声母的发音部位都是舌齿音,“诏、棹”两字在魏晋时代,读音很接近,完全有可能用作谐音双关。而且,谐音双关是六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南北朝乐府民歌中常以“莲子”谐音“恋子”,以“藕”谐音“偶”。陶渊明作为当时的一代文学巨匠,对谐音双关的表现手法肯定很熟悉。“或棹孤舟”的“孤”字,同样耐人寻味
8、,古代君王才可以“称孤道寡”,陶渊明所说的“孤舟”,可以是“孤独的小船”,也可以是“我的小船”。因为他既然可以像古代的帝王一样“有事于……”,自然也可以遮遮掩掩地称“孤”。所以,“或棹孤舟”的“棹、孤”两字,都是双关,“棹”谐音“诏”,“孤”则一语双关。陶公用“棹”字与“舟”搭配,在六朝时期并非孤例,《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裴注引孔融给王朗的信中有:“曹公辅政,思贤并立。策书屡下,殷勤款至。知棹舟浮海,息驾广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