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伤痕美术的惊世绝响

《枫》伤痕美术的惊世绝响

ID:22362732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8

《枫》伤痕美术的惊世绝响_第1页
《枫》伤痕美术的惊世绝响_第2页
《枫》伤痕美术的惊世绝响_第3页
《枫》伤痕美术的惊世绝响_第4页
《枫》伤痕美术的惊世绝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枫》伤痕美术的惊世绝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枫》伤痕美术的惊世绝响文/刘泽【摘要】连环画《枫》作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作品,是陈宜明、刘宇廉、李斌三位画家经过对“文革”进行反思,用自己内心的血与泪构筑的,是特殊年代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是“文革”运动最生动的形象记录。【关键词】枫;连环画;伤痕美术20世纪70年代末,史无前例的“文革”运动结束了,人们开始痛定思痛,以《枫》为代表的文学领域中的“伤痕文学”和美术作品中的“伤痕美术”应运而生,把读者的目光带向了一段既有历史感而又并不遥远的岁月。作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作品,《枫》是陈宜明、刘宇廉、李斌三位画家经过对“文革”进

2、行反思,用自己内心的血与泪构筑的,是特殊年代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是“文革”运动最生动的形象记录。对于“文革”的反思和记录,无论是文艺作品、新闻报道还是美术作品,绝大部分都把视角集中在政治家和知识分子身上,却极少关注底层群体,而红卫兵这一底层群体的遭遇却最为悲惨和荒诞。“文革”如一场梦魇,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武斗夺权”曾是那样惨烈。生与死在瞬间擦肩而过。无数热血青年卷进了那场本身就交织着正确与错误,庄严与荒谬,美好与丑恶的运动中,并在肉体和心灵上亲历了人情冷暖,亲历了严酷与温馨的交

3、混,希望与绝望的相杂。1967年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代。一对曾经是恋人的青年学生卢丹枫和李红刚分别参加了井冈山和造总兵团两个相互敌对的群众组织。《枫》讲述的就是这对恋人,在所谓“派别”的压力下转化为敌人。他们互相认为对方是反革命组织,所以,为了革命,他们牺牲了爱情。在真枪实弹的武斗里,两人在战场上重遇,卢丹枫面对“敌人”,至死不做“叛徒”,高喊着口号跳楼身亡,李红钢则被后来掌权的井冈山派诬判为枪逼卢丹枫跳楼的凶手而处以死刑。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幼稚和冲动的结果,而这一切又被搅在说不清的政治漩涡之中,造成了那一代青年的惨痛悲

4、剧。看过连环画《枫》之后,不能不怀着沉重的心情为之叹息。《枫》有着天真而坚定的女主角,无论是爱人的生命还是自己的生命,为了“理想”,她们可以毫不犹豫将这些献祭,令人悲悯,更触人心弦。《枫》侧重于展示男女主人公曲折的悲欢离合,以此来发掘“文革“这样一个对千百万人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的内涵,并从他们的遭遇中更贴近了解那段历史。对于“文革”的经历者而言,《枫》会带来一种心灵上的震撼。而对于侥幸“躲过”了“文革”年代的人,《枫》会让其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那样一个疯狂的时期,然而那种疯狂的产生竟是如此的“自然”与“合乎逻辑”。《

5、枫》的三位陈宜明、刘宇廉、李斌,均是来自江南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他们在东北农村生活了将近十年时间。都亲身经历过“文革”的艰辛境遇。因此几位青年画家有着丰厚的生活基础,在创作《枫》时,就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处理脚本和画面的关系。对于成长于“文革”时期有知青经历的三位艺术家,由于自身的经历,对那个时代的感受是复杂的,特别是当他们以“曾经”的方式回忆当年知识青年的经历,并在美术作品中给予描绘时,伤感而又悲悯的人生感受就成了这类作品的基调。小说《枫》中的主人公卢丹枫和李红刚是一对单纯、幼稚、富有革命热情的中学生,由于受“四人

6、帮”文攻武卫思想的蛊惑,为了捍卫他们各自所谓的真理,参加了不同派系的武斗,在所谓谬误与真理面前,本该是朋友、恋人的两人最后刀兵相见。失败者的牺牲显得那么没有意义,而胜利者最终也付出生命的代价。当真理被扭曲之后,热情会助长盲动者的无知,而无知则会进一步扼杀无知者所追求的真理。卢丹枫和李红刚的悲剧演绎了轰轰烈烈的红卫兵运动中参加派系武斗的青年的人生悲哀。在“文革”爆发时陈宜明、刘宇廉和李斌的年龄正和卢丹枫、李红刚的年龄相近,充满朝气,充满希望,他们也同样经历了文攻武卫,所以对小说《枫》的体认要远比没有这种经历的人们要深刻。《枫》

7、写得真实动人,似乎就是在当时的位置上记述了这一场武斗,立即把人带到了那史无前例的时代,重新回味和感受那震撼人心的一切。人们对这些记忆是犹新的,和丹枫同样经历过这场红卫兵运动的一代人尤其感到痛切。连环画《枫》的主题和人物塑造遵循了原著,但给人的感受却更为鲜明强烈。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除了画家们充分地利用绘画语言,在从构图到人物形象塑造中倾注了心血之外,也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色彩的成功运用。彩色连环画的创作,在此前的连环画创作中并不少见,但很少有作品像《枫》一样把色彩运用得如此强烈并富有情感。《枫》中的图画全部由写实的彩色基调构

8、成,仿佛是一张张怀旧的历史老照片,极富沧桑感。连环画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也深化了批判和反思“文革”的主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发展。在三位画家的笔下,《枫》的色调和色彩在总体上呈现出热烈和响亮的红色,饱含着强烈的抒情和判断,但这红色调又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所区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