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钝拙”的曾国藩何以最有领导力

“最钝拙”的曾国藩何以最有领导力

ID:22361548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8

“最钝拙”的曾国藩何以最有领导力_第1页
“最钝拙”的曾国藩何以最有领导力_第2页
“最钝拙”的曾国藩何以最有领导力_第3页
“最钝拙”的曾国藩何以最有领导力_第4页
“最钝拙”的曾国藩何以最有领导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钝拙”的曾国藩何以最有领导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最钝拙”的曾国藩何以最有领导力曾国藩既有儒家的理想与追求,又有法家的清醒与现实,还有道家的成熟与灵活,从而达到了真正圆通无碍的境界。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即书呆子。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被认为是最笨的一个。曾国藩对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自问仅一愚人”。曾国藩在给家里写信时也说,“吾兄弟天分均不甚高明”。他曾以读书、做事为例,“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

2、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曾国藩的作战指挥也是如此,“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曾国藩“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入处。”他认为“天道忌巧”,他相信“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这个困勉拙诚的功夫,“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民国学者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权,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以“

3、忠义血性”为核心理念来激发天良,改变人心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另一方面,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又正是封建王朝的末世。整个统治集团中,官吏渎法贪冒,柔靡浮滑;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流波所及,军队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敌而走。用曾国藩的说法,这些人都已经丧尽天良了。在曾国藩看来,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军事的失败只是一种表象,其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没有兵不必要深忧,没有饷不值得

4、痛哭。唯独放眼向这个世界看去,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见了有利可图的事情不奋勇争先、见了急公好义的事情唯恐落人之后的人。这是真正令人深深叹息的现象。要扭转这种局面,在曾国藩看来,当务之急,是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激发天良,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以“舍身卫道”、“杀身成仁”的精神,以“打脱牙,和血吞”的刚毅,以“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的信念,投身于挽狂澜的事业中。也正是在“舍身卫道”、“忠义血性”的驱动下,曾国藩的湘军表现出了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曾国藩在《湘乡昭忠祠记》回顾湘军成功的原因时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

5、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艰,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呜呼!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载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欤?这无异是对曾国藩与湘军成功之道的最好总结。可以说,他的信念、他的抱负、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曾国藩理念的核心,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曾国藩理念的核心,其实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儒家的理念,用宋代理学家张载的话说

6、,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理念早就在那里了,然而一般的儒生却只是想、只是说,而不敢做、不去做。曾国藩与一般儒生不一样的是,他坚信“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毛泽东对曾国藩这一点非常佩服。他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办事之人,一种是传教之人。而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毛泽东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人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一是清朝末年的曾国藩,一是北宋时期的范仲淹。这两个人成事的根本,就在以“传教”来达成“办事”的结果,也就是通过理念的传播与践行成就了事业。一生三变:曾国藩从“儒

7、”到“法”再到“道”的理念变迁曾国藩的朋友欧阳兆熊曾说,曾国藩“一生三变”:做京官时以程朱为依归,办理军务一变而为申韩,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处世。程朱,即程颢、程颐兄弟与朱熹,是理学的大师;申韩,即申不害与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黄老,即黄帝与老子,是道家的别称。欧阳兆熊的这段话,很好地点出了曾国藩的领导力从“儒”到“法”再到“道”的理念变迁,也是其从理想到现实再到成熟的螺旋式成长轨迹。曾国藩在北京为官的时候,是以理学为自己的修养之道。理学对其领导力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理学何为?理学就是要“学做圣贤”。曾国藩一生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他的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