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是你最后的避难所”

“这里不是你最后的避难所”

ID:22361308

大小:5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8

“这里不是你最后的避难所”_第1页
“这里不是你最后的避难所”_第2页
“这里不是你最后的避难所”_第3页
“这里不是你最后的避难所”_第4页
“这里不是你最后的避难所”_第5页
资源描述:

《“这里不是你最后的避难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这里不是你最后的避难所”  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史和研究史进行清理和反思,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上千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基本上大同小异;庶不知,与此相关而数量要较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陈陈相因的情形亦复如此。如果仔细检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方面的研究论著和教材,就会发现它们基本上是按照一个统一的思路和线索,来解释马克思思想发展演变的,即认为它早期经历了一个“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  这显然是哲学的党性原则和日丹诺夫式的哲学史解读模式的一种贯彻和体现。  我们知

2、道,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仅仅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中,几乎所有的哲学史、思想史论著充斥着的都是这一观点,它把不同时代、不同著述中极为丰富、复杂的哲学思想统统抽象、归结为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或辩证法,认为漫长的哲学史、思想史演绎着的就是这些派别之间此长彼消、交错斑驳的斗争史。现在看得很清楚了,这对于哲学史、思想史来说是一种多么大的误读和曲解!可以说是简单化的极至。  最近二十多年来,在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史的研究中,这种不深入思想内部认真分析、动辄简单划线和定性的诠解框架与批判模式已经被解构,呈现出多元化

3、的解释思路;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领域,在这一问题上却未见有认真的反思和省察。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只能有这样一种解释?或者说,这种解读模式是不是惟一适合于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解释?事实告诉我们,随着对马克思原始思想研究的深入,特别是一大批早期文稿及其相关文献被发现和出版,使得其思想发展的曲折过程和理论的复杂内涵更加凸现出来;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即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而言,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至多能说它只是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一种解释,而不是惟一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

4、是它最后的避难所!  这一思路所存在的解释困难体现在:  其一,它断言马克思早期政治立场上实现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而且很多论著指称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实现这种转变的,因为这份导言“力求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解放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指明“无产阶级是实现这种社会变革的社会力量”,这“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1卷《说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姑且不论把这一旨在从

5、哲学层面上更加深入地探究“国家、法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获得对“社会之谜”和“历史之谜”的深刻理解的文献作了如上浅层次的思想梳理和政治策略抽象是否合适,就是对“共产主义”本身的解释、描绘和论证实际上到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时候马克思的思想仍然是不明确的,在以后的思想发展历程中他的认识又几经修正、补充和变化,特别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著述中,对“共产主义”的理解较之《导言》都有很大的差别。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不同的著述中,

6、“共产主义”是在多重意义上使用的,诸如对“异化”世界的颠倒和扬弃、理想的社会状态的向往和描摹、具体制度模式的设计和构建、革命理论的表述和实际社会运动的推进等等,都是它不同的所指,再加上它与“社会主义”概念之间复杂的关系嬗变,那么我们就很难抽象地断定,《〈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所完成的转变是在哪一个层次或意义上进行的,难道能说是整体思想的转型吗?  其二,我们都深切感受过把一种非常丰富的思想用极为简单化的哲学术语给予定位和概括会与原始思想之间形成多么大的差池和错位。就是对于马克思这样并不是在严格而明确的意义上自称自己的

7、哲学是“新哲学”、“现代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的思想家,判别其思想的深刻内涵和价值其实主要应该聚焦于它在超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新”的、“现代”的方面,而不是看它著述中有多少思想是与一般唯物主义的契合或向一般唯物主义的回归。就马克思的文本看,他对一般唯物主义的批判一点也不比对唯心主义的责难少。把马克思哲学立场的变化单纯概括为“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所造成的后果是,第一,对马克思哲学思想转变过程中费尔巴哈的作用估量过大了。其实,“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

8、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是恩格斯的说法,已经有考证文章指出,尽管马克思也发表过费尔巴哈哲学的赞赏之词,但就马克思很难说是什么时候是完全的费尔巴哈派的信徒,就对其思想的深刻影响而言,黑格尔始终是第一位的。(参看MclellanDavid(editor).Marx:Thefir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