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台鲁迅”与国民国家想象——以《仙台书简》为中心

“仙台鲁迅”与国民国家想象——以《仙台书简》为中心

ID:22360795

大小:58.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8

“仙台鲁迅”与国民国家想象——以《仙台书简》为中心  _第1页
“仙台鲁迅”与国民国家想象——以《仙台书简》为中心  _第2页
“仙台鲁迅”与国民国家想象——以《仙台书简》为中心  _第3页
“仙台鲁迅”与国民国家想象——以《仙台书简》为中心  _第4页
“仙台鲁迅”与国民国家想象——以《仙台书简》为中心  _第5页
资源描述:

《“仙台鲁迅”与国民国家想象——以《仙台书简》为中心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仙台鲁迅”与国民国家想象——以《仙台书简》为中心【摘要题】鲁迅研究【正文】本文把1904年9月至1906年3月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留学的鲁迅(当时的名字还是周树人)称之为“仙台鲁迅”。特定的留学背景、弃医从文的转折以及与藤野先生的友情,使“仙台鲁迅”自始至终与近代以来国民国家的想象保持着密切关系。不仅如此,后人对“仙台鲁迅”的叙述亦与这种想象相伴随。本文试图以《仙台书简》(1904年10月8日鲁迅从仙台写给同乡友人蒋抑卮的信)为中心对此进行考察。应当说明的是,文题中的“想象”一词即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这一界说中所谓的“想象”。    一、初期“仙台鲁迅”的国民意识在鲁迅留下

2、的文字中,除了《呐喊》“自序”、《著者自叙传略》(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作于1925年初,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鲁迅全集》第7卷。)等旁涉仙台留学生活的文章,专门谈论仙台生活的只有两篇。一为《仙台书简》,一为《藤野先生》。前者不象后者那样广为人知,但在认识“仙台鲁迅”方面却比后者更重要。这是因为,《仙台书简》写于鲁迅到达仙台大约一个月之后的1904年10月8日,与“仙台鲁迅”构成的是共时性关系,没有经过时间的过虑与改造,展示的是“仙台鲁迅”的起点和原生形态。鲁迅在书简中向友人介绍了自己初到仙台时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其中最为重要的当为第一段,曰:

3、[前略]尔来索居仙台,又复匝月,形不吊影,弥觉无聊。昨忽由任君克任寄至《黑奴吁天录》一部及所手录之《释人》一篇,乃大欢喜,穷日读之,竟毕。拳拳盛意,感莫可言。树人到仙台后,离中国主人翁颇遥,所恨尚有怪事奇闻由新闻纸以触我目。曼思故国,来日方长,载悲黑奴前车如是,弥益感喟。闻素民已东渡,此外浙人渐多,相隔非遥,竟不得会。惟日本同学来访者颇不寡,此阿利安人亦殊懒与酬对,所聊慰情者,仅我旧友之笔音耳。近数日间,深入彼学生社会间,略一相度,敢决言其思想行为决不居我震旦青年上,惟社交活泼,则彼辈为长。以乐观的思之,黄帝之灵或当不馁欤。(注:引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鲁迅全集》,第

4、11卷321页。)显而易见,这段话表达了鲁迅当时所怀有的自觉而又复杂的国民意识,以及此种意识与当时的阅读体验、生活体验的关联。鲁迅在这里谈及自己初到仙台时的阅读状况——即对于《黑奴吁天录》、《释人》以及“新闻纸”(报纸)的阅读。根据《鲁迅全集》的不能忘记《仙台书简》。将上述分析与《仙台书简》结合起来,就不难看出:国民的再发现、国民意识的强化以及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完全是在鲁迅初到仙台时怀有的国民意识的延长线上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黑奴吁天录》有可能一直对“仙台鲁迅”发生着潜在的、持续的影响。鲁迅切身体验到弱国子民的屈辱并观察到国民的愚弱,都是在“载悲黑奴前车如是,弥益感喟”

5、之后。更重要的是,“仙台鲁迅”对于国家和国民关系的理解与《黑奴吁天录》十分接近。《黑奴吁天录》主人公之一哲而治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须知有国之人与无国者,其人民苦乐之况,何啻霄壤。”林纾共感于此,在小说译本的“跋”中谈及美国人强行检查华工信函,指出:“向来文明之国,无发私人函。今彼人于华人之函,无不遍发。有书及美国二字,如犯国讳,捕逐驱斥,不遗余力。则谓吾华有国度耶,无国度耶?观哲而治与友书,意谓无国之人,虽文明者亦施我以野蛮之礼;则异日,吾华为奴张本,不即基于此乎?”而鲁迅所言“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则包含着相同的逻辑。在某种意义上,被视为“低能”的鲁迅和幻

6、灯片中被杀头、看杀头的中国人是别一种意义的“黑奴”。不仅如此,《藤野先生》一文记述的前来检查解剖学笔记的日本学生的傲慢无礼,也印证了《仙台书简》中“阿利安人”这一认识的正确性,无疑会唤起鲁迅到达仙台之初对日本学生的负面记忆。在借助文艺之力唤起民众这一点上,青年鲁迅也与林纾表现出一致性。林纾在《黑奴吁天录》中文译本的“跋”中直言:“余与魏君同译是书,非巧于叙述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吾书虽俚浅,亦足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而鲁迅认为:“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此种文艺功能观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原

7、因之一有可能就是“那时”对林译《黑奴吁天录》的阅读。林纾在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因此受到鲁迅的批评,但是,鲁迅对于林纾在翻译上的贡献却一直给予肯定。(注:1935年6月所作《“题未定”草》(收入《且界亭杂文二集》),褒扬林纾只知汉文却翻译了欧美文学名著。《出了象牙之塔》“后记”等文也多次提及林纾的翻译。)这或许是因为仙台时期阅读林译《黑奴吁天录》的体验一直存在于鲁迅的记忆之中。《摩罗诗力说》(作于1907年)“别求新声于异邦”,介绍了众多“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诗人,是因为鲁迅相信诗歌“撄人心”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