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ID:22358371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8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阅读答案(附翻译)_第1页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阅读答案(附翻译)_第2页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阅读答案(附翻译)_第3页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阅读答案(附翻译)_第4页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阅读答案(附翻译)_第5页
资源描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阅读答案(附翻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4题。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

2、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

3、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王。②傥:假如。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叔齐让伯夷让:责备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C.扶而去之去:使……离开D.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

4、饿死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①亦各从其志也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②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

5、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参考答案:12、A让:谦让13、B两个#from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gkstk.,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而”,连词,表转折关系。A.“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C.“其”,人称代词,自己的;副词,表期望语气。D.“以”,连词,因为;介词,把。14、C“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参考译文(一)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

6、”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

7、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

8、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