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何休历史哲学理论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何休历史哲学理论探析中国古代的历史哲学理论,就其体系的成熟性和内涵的丰富性而言,早在先秦时期即已确立当时主要的学派,诸如儒、墨、道、法、阴阳、兵、杂诸家,都有自己关于历史发展问题的基本认i识但是从本质上说,诸子历史哲学的主要倾向只有两类,一是“法先王”;另一种就是“法后王”,即守旧复古与事异备变之间的对立这中间道家的“复古”立场最为坚定;法家的“崇今”态度最为鲜明。而儒家与墨家则游离于其间。就儒家而言,他们一方面提倡“法先王”,崇圣复古,反对当时剧烈的社会变革;另方面他们也不得不承认社会并非一成不变,实际生活中后王有胜于先王之处如孔子就明确提出:“
2、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把后起的西周看作是胜过更古老的夏殷二代的文明社会。荀子更提出了“法后王”的命题由此可见,儒家在历史发展观问题上是持矛盾的心态的。儒家历史哲学的这种内在矛盾性,决定了他们崇古而不泥古,通今而不媚今,造成渐进式的改良,反对剧烈型的变革。因此,其历史哲学的基调是机械、保守与进化、前瞻相混糅的历史循环发展论。“祖述尧舜”是理想旗帜,“宪章文武”才是现实抉择它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主导倾向。《公羊》学是汉代儒学的主导表现形态,在历史哲学问题上它更接近于荀子的观点。因此,以“法后王”、“张三世”、“存三统”为中心内容的历史进化观,乃
3、是其历史哲学体系中的主导倾向;然而,对古代社会作人为的理想化的虚拟,又使得它的历史哲学呈现出相当浓厚的复古色彩,即在向前看的同时又频频回顾。经学家何休作为东汉后期《公羊》学的总结者,其历史哲学无疑要突出地反映《公羊》学这一矛盾历史观念的本质属性:既肯定历史的进化,又表彰“复古”但值得注意的是,何休的历史哲学理论并不是对儒家传统历史观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弘扬“张三世”之说,注入了属于他本人的全新思想内容,从而使儒家的历史哲学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为后人认识历史嬗递的逻辑轨迹、从事社会改良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从这个意义上说,何休不愧为儒家巨
4、子,《公羊》功臣!一,《公羊》先师的“三世”说源流“三世”之说,本是《公羊》家考察和解释社会历史演变的基本依据,是早于何休而存在的历史哲学理论。但是,在何休对“三世说”进行系统阐发之前,《公羊》以“三世说”为核心内容的历史哲学理论尚属雏形,还没有形成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何休的贡献,在于他丰富和发展了《公羊》先师的这一不尽成熟的历史观念,将“三世说”演绎成有系统的发展史观,使其与“衰乱——升平一一太平”社会发展阶段论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创造了儒家经典中独树一帜的历史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三世说”渊源于《公羊》先师,然其于此义未能畅言,使之较《春秋
5、》他说远为曲折隐晦,即所谓“始于粗粝”,而何休据此系统发挥,使之趋于高度成熟,这无异乎“终于精微”也欤!从更深的层次考察,《公羊》家“三世说”的精神渊源出自于儒家创始人孔子。儒家既信而好古,又承认历史进化其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是理想的追求;而谈“小康”,则是现实的抉择。然而其虽立足于“小康”之治,但长远的历史归宿仍将是“大同”,复古不是单纯的回到古代,而是为了面向未来,即在未来的岁月里再一次实现“大同”孔子是这种历史循环进化理论的奠基人。他将上古视为黄金时代,可是着眼点却是致力于恢复西周“礼乐文明”,一再强调“吾从周”、“为东周”,
6、“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这可以说是对其“今不如昔”观念的自我否定,具有比较显著的历史进化倾向。正是因为孔子具有这种根深蒂固的历史进化观念,所以他对未来抱有信心,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尽管会遭遇种种曲折坎坷,但前景却是光明的,迟早会“至于道”:“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孔子的历史进化理论,对后来儒学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公羊》家提倡“三世说”,实际上就是以孔子“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的论述为最重要的思想依据。康有为更是直接将其理解为“据乱,升平,太平”三世说:“盖齐俗急功利,有霸政余习,纯为据乱之治鲁差重礼教,有先王遗风,庶
7、近小康拨乱世虽变,仅至小康升平;小康升平能变,则可进至太平大同矣”④。其说固然牵强附会,但曲折透露出孔子的历史进化理论实与《公羊》“三世说”的创立和渐趋成熟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关系。“三世说”的原始形态最早源自于《公羊传》本身。其曾先后三次讲到“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春秋》隐公元年“公子益师卒”,《传》释云:“何以不日‘?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春秋》桓公二年“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传》释曰:“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云:“《春秋》何以始乎隐
8、?祖之所逮闻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公羊传》上述说法还不能完全等同于“三世说”,而只能看作是“三世说”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