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来“存雅求正”的内涵与语音史探究

张玉来“存雅求正”的内涵与语音史探究

ID:22350305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8

张玉来“存雅求正”的内涵与语音史探究_第1页
张玉来“存雅求正”的内涵与语音史探究_第2页
张玉来“存雅求正”的内涵与语音史探究_第3页
张玉来“存雅求正”的内涵与语音史探究_第4页
张玉来“存雅求正”的内涵与语音史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张玉来“存雅求正”的内涵与语音史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张玉来“存雅求正”的内涵与语音史探究中古《切韵》音系中有重纽对立,《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兢兢谨守中古重纽的对立情形,与其韵图格局有密切关系,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张玉来存雅求正的内涵与语音史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引言  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汉语史研究(我国学术史上将汉语史研究归入小学的范畴。这里主要指语音史),是从高本汉(1889-1978)开始形成新的研究范式的。高本汉在《中国音韵学研究》(1915-1926)中指出,中国语言学的三个主要任务是:(1)考证中国语言的祖先跟;(2)考清楚这个语言的历史;(3)考

2、明白现代中国语言的各方面。高本汉也为汉语共同语语音史研究搭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研究框架:以历史文献为依据,运用历史比较法,线性梳理语音演变的轨迹。这一研究框架有很高的可操作性:能够描写具体时间范围内的语音现象,方便进行断代语音史研究。依托此一框架,几代学人经过不懈努力,利用历代传世韵书、韵图、对音、韵文、音注及现代汉语方言、域外译音等材料,已经基本廓清了自上古(商周至东汉)至明清各历史阶段的共同语语音的基本面貌。  然而,我们在享用高本汉创立的这个研究框架的研究乐趣的同时,随之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在

3、同一时期甚至同一个人所留存下来的文献里,它们所反映的汉语音系结构的特点并不完全一致,往往存在很大差距。这种现象令人怀疑:同一个时代的汉语共同语是否存在内部结构一致的音系?因为一个具有真实交际价值的音系不会存在内部结构不纯、外部划界不清的问题。可是,汉语的历史书面文献音系却很难一致,这样的历史文献音系的语音史价值是否值得怀疑?为了解释这些问题,学界提出了很多说法予以解释,诸如读书音与口语音不同、南方通语与北方通语不同、文读与白读不同,等等。这些问题关涉到如何看待汉语共同语的发展以及如何利用文献音韵材料研究汉语语音史的重大学术问

4、题。  为此,张玉来(1986、1999)提出了一种认知理念--存雅求正的观念。这一理念提出之后,学界多有关注(如叶宝奎2001、耿军2013)。但是,对其内涵,有的学者不甚了解,如宁忌浮(2009:189)提到:张玉来教授提出一个存雅求正的官话说,我一时还理解不了。有的学人还存在误解(张卫东2014)。今成此文,除了阐述存雅求正的内涵,也借以纪念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出版100周年,怀念他为汉语语音史研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二、历代汉语共同语缺乏明确的标准音  早在先秦时代,汉民族共同语--雅言就以中原汉民族的某些(个

5、)方言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了,这时的汉语可称为中原汉语。以中原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成为了历代书面语的规范,这进一步强化了中原汉语的权威地位。现代官话方言及各种非官话方言都是中原汉语繁衍出来的。  张玉来(2000、2007)曾经指出,我国古代学者没有共同语这个概念,共同语是现代语言学的术语,历史上经常使用的是通语、官话等名称。同时,还指出,我们的先人没有提出标准音这样的说法,历史上提及最多的是正音.标准音是现代语言学术语,主要强调共同语音系的审音依据(具体方言点),强调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点的音系规范;而历史上的正音强调的是字音

6、的正确读法(强调音类),目的在于纠正错误的读音(所属音类),未必有具体的活方言点的音系依据。  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共同语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其内涵包括基础方言和标准音两个方面。基础方言是共同语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对于历代汉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学者们的观点不存在太大分歧,一般都认为是北方方言或者中原汉语,只是区域范围大小略有差异。标准音是对语言规范性的描述,但是对历代汉语共同语标准音的认识,则众说纷纭,比如同一时期的标准音具体所指方言为何?是一个点还是一个区域?不同朝代是否具有相同的标准音?标准音是否会经常发生更迭?标准音是否有

7、层级的区别,比如南方标准音、北方标准音?这些问题,在历史文献里,经常有矛盾的说法,从中很难找到明确的答案。  虽然,历史上没有标准音的说法,可是历代文献中不乏正音的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正音一词就出现了。《南史》卷四七记载齐武帝因胡谐之家人语音不正,派人教授其家人正音的故事:二年后,帝问曰:卿家人语音已正未?谐之答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宫人顿成傒语。帝大笑,遍向朝臣说之。唐宋元明清文献中关于正音的材料更是不胜枚举,比如《洪武正韵》凡例五:欲知何者为正音,五方之人皆能通解者斯为正音也。  然而,这些文献里的

8、正音显然与标准音并非完全相同的概念。正音是相对于音不正而言的,可是什么样的音才正?亦即正音的标准是什么,却人言人殊。清人毛先舒在其《韵学通指》里就说:所谓正音者,以理不以地;所谓适用者,以时而不以耳。能精韵理虽偏方僻壤之士,可与知微。可见古人的正音观强调的是文献中字音的正确与否,这就可能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