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结构的认知解读

“被××”结构的认知解读

ID:22323751

大小:5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8

“被××”结构的认知解读_第1页
“被××”结构的认知解读_第2页
“被××”结构的认知解读_第3页
“被××”结构的认知解读_第4页
“被××”结构的认知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被××”结构的认知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被××”结构的认知解读摘要:X络和非官方媒体报道中“被××”结构是新的语言现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指出汉语被动语态典型的结构和“被××”结构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在这个原型的基础上,指出“被××”结构的延伸含义:表示非自愿的强迫,表示怀疑和不满,表示事实没有发生这三个延伸语义。同时,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和使用时认知过程和概念化的结果,在概念化的过程中,已使用为基础的认知模型和语言使用者的百科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被××”认知语言学认知解读    一、引言  在过去的两年中,X络媒体和非官方的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如下的报道:  (1)全民“被高铁”,一

2、趟花掉大半月工资。(腾讯新闻,2011—02—16)  (2)新闻资料:乱收费的最高境界是“被自愿”。(《扬子晚报》,2009—07—07)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大量类似的短语,比如:“被自杀”、“被增长”、“被代表”、“被就业”、“被广告”、“被怀孕”、“被精神病”、“被艾滋病”等。本文从这些语言现象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知识,探讨这些语言现象的规律,解释这些语言现象使用的原因。  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是在对传统的生成语法的质疑基础之上慢慢站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语言的系统的学科。认知语言学学派的代表人物有G.Lakoff、R.Langacker、

3、C.Fillmore、M.Johnson、J.R.Taylor、D.Greeaerts、P.Kay、G.Fauconnier和L.Talmy等,MoutondeGruyter出版的系列论文集确立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框架,包括以下五个研究主题:(一)认知语言学并不把语言现象区分为音位、形态、词汇、句法和语用等不同层次,而是寻求对语言现象统一的解释;(二)概念形成植根于普遍的经验;(三)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四)语言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范畴化,并以广义的原型理论为基础;(五)词义的识解依靠语言使用者的参照百科知识。  对英语的被动语态来说,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认

4、为被动态是句法操作的结果,是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转化,就语义来说是没有变化的。而R.Langacker认为被动态是语言使用者选择的结果,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识解,被动态的每一个成分都是有意义的。这是个凸显的问题,即语言使用者关注的重点不一样,凸显了受试者在语言结构中的意义。  R.Langacker的认知语法认为,语言规律是语言使用的结果,语言现象经过频繁的使用,固化在语言使用者的脑中,形成新的语言模块,再次使用时,直接采用这个规律不需要重新进行认知加工和处理。  三、关于“被××”结构的研究和本文的研究方法  自从X络和非官方的媒体出现“被××”结构以来,语言学习者和语言研究者就对

5、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这一研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关注语言现象,解释这个结构的意义,第二阶段开始探讨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语言机制。相关的研究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理论解释。郑庆君(2010)从语用学的角度,王开文(2010)从认知和语用学的视角,杨杰(2010)从修辞学的角度,李雪等(2010)从词汇学的角度,张建礼等(2010)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这些语言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  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这个语言现象进行理论阐释,同时提出研究问题:  (1)这些语言现象后面的语法规律是什么?  (2)“被××”结构和汉语的典型的被动结构有何相

6、似和不同之处?  (3)“被××”结构的是否具有能产性和有哪些句法限制?  四、“被××”结构的认知解读  1.“被××”结构的句法描写  认识语言学认为语法是象征性的,包括音系单位,语义单位,以及音系单位和语义单位之间的联  系,即为象征单位。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对“被××”结构加以描述。  (1)“被××”结构的音系特征  “被××”结构一般后面都是接者两个音节的词组,少部分的“被××”结构后面接三个音节的短语,如“被精神病”、“被艾滋病”。同时,这个结构本身需要有双引号,也体现了汉语的引号的功能。  (2)“被××”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  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中,根据G.Lakof

7、f的研究,通过理想认知模型理论,典型的英语被动结构是:受试者BE动词及物动词过去式施事者。在理想认知模型的基础上,熊学亮(2002)等提出汉语的典型被动结构是:受试者被(施事者)及物动词。  比较汉语的典型被动结构和现有的“被××”结构,发现X络媒体的报道中“被××”结构的后面可能有:          这些结构有哪些意义呢?看着这些短语,读者初次很难理解,只有读完整篇报道,积极调动自己的百科知识、生活经验、社会环境等才可以理解其中的意义。  熊学亮(2002)等认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