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323191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8
《分层导学打造高效生物实验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层导学打造高效生物实验课堂 分层导学打造高效生物实验课堂 郑华 (福清第二中学) 摘要:生物实验课进行分层导学,利用导学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分层目标;课堂上创设情境,有效导入并分层设问,有效教学;完成实验的基本过程之后,深入探究,面向全体,使各层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实验技能的提高。 关键词:生物实验;分层导学;导学案;色素 实验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这些“差异化”的学生实施实验教学呢?笔者尝试通过分层导学的教学模式来提升高中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在此与同行们分享实验
2、所得。 一、导学引领,明确实验内容和方向 导学案的编写要确定分层目标。依据不同层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设置不同的实验目标(见表1)和应该完成的问题。 如,对于实验基础较差,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动手有困难的A层次学生,可设置:①为什么要选新鲜浓绿的叶片?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目的是什么?②研磨时为什么不用丙酮,而用无水乙醇?③过滤时为什么要迅速倒入及时塞严?④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浸到层析液中?B层次学生是基础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有一定动手能力,能独立完成实
3、验的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①制备滤纸条时为什么要剪去两角,否则会出现什么现象?②画滤液细线为什么要细且直,并待干后重复几次?③如何在滤纸上得到4个色素同心环?请绘出实验装置图。④材料不同制出的色素带有区别吗?C层次学生探究能力强,思维活跃,基础知识扎实,可设置:①能否用其他的有机溶剂代替无水乙醇?②为什么会出现色素的分离?③为什么有的学生没有得到4个色素同心环?④选用其他的叶子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准确的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就有了明确的实验学习内容和方向,一旦进入课堂就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导
4、学案的编制除了给出明确的学习方向,还要包括诸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尽可能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 二、分层探究,打造高效生物实验课堂 1.培养助手,有效推动 按自愿原则,每个班级选出6~8名助手,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强,对生物有强烈的兴趣,喜欢探究,利用每天下午第四节实验室开放时间先对所要进行的实验进行学习操作,对实验材料进行选择。在实验课堂中将这些助手分配到不同的实验小组中,帮助指导同学们,负责解答同学们的疑惑,能有效推动教学
5、的进程。 2.创设情境,有效导入 有效的引入,才能激发乐学,乐学才有效。展示学生自带的叶子以及实验室准备好的叶子,提问:同一棵树的叶片秋天一般是黄色的,夏天的叶子是绿色的,它们所含的色素是否相同?大家带来的不同叶子,颜色不一,为什么?通过这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出本节的实验。 3.分层设问,有效教学 尽管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性较高,但一旦实验受挫,热情度就会下降。为保持学生学习的持久热情,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能放手,应该掌控实验进程,在不同环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穿插问题的设问和交流。如
6、,在学生完成色素的研磨提取之后,可要求A层次的学生回答导学案中预设的问题,如为什么要选新鲜浓绿的叶片?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目的是什么?研磨时为什么不用丙酮,而用无水乙醇?对于这些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给予恰当充分的鼓励和启发,并及时布置思考“过滤时为什么要迅速倒入及时塞严?”“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浸到层析液中?”等问题,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起他们追求更多成功的意念和力量。 在完成色素分离实验后,可要求B层次学生回答:制备滤纸条时为什么要剪去两角,否则会出现什么现象?画滤液细线为什么要
7、细且直,并待干后重复几次?让这个层次的学生不拘泥课本原有的操作规程,拓展思维和想象能力,激起更强的求知欲望。而C层次的学生可以从预先准备好的材料,如大白菜、洋葱、紫鸭趾草、三角梅等,而试剂有无水乙醇、汽油、蒸馏水等,选择自己需要的相关材料,进行实验设计并探究,教师在提问完B层次学生之后可以就导学案中的问题提问C层次学生,也让A、B层次学生从中进一步领会、感悟实验的技巧。 4.深入探究,面向全体 在完成实验的基本过程之后,教师可以重新分组,每个实验小组包含三个层次的学生,在C层次学生带领下进一
8、步完成以下探究任务: (1)检验无水乙醇的提取作用。 (2)验证碳酸钙的作用。 (3)验证SiO2的作用。 各实验小组对预习中形成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讨论变量的设置,合理改进。从表2中选择试剂进行实验,记录现象。 部分探究内容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在课后实验室开放时间继续进行。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效地克服了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尤其是A层次学生的自卑心理,有效地推动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合作学习,交流提高,实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面向全体,合作学习,提高科学素养”的要求。 从本节课的实际教学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