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319878
大小:4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8
《点拨教学法的若干基本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点拨教学法的若干基本问题什么是“点拨”教学法?我认为,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这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我们
2、知道,启发式是同注入式相对立的。在教育学上,启发式不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一条教学原则,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贯彻启发式的原则,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点拨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实行启发式的目的,主要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并在学习上掌握学习方法,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点拨法,同样是为了做到这一点,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里所说的“启”与“发”和“举一反三”,实际上就是一种点拨。叶圣陶同志说
3、:“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因此,启发式与点拨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点拨法正是贯彻启发式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点拨”教学法呢?这里,结合教改实例谈几点做法。一是点拨学生的思想,打开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感情,把他们引入到课文中去,去接受感染,陶冶性情,培养品德,提高认识。受到课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去独立思考,展开分析,进行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结构、写作和语言的特点,从阅读和写作上接受启发,吸取营养。我曾组织过一次单元课文
4、教学实验,把三篇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但都是写人的回忆性记叙散文放到一起教。这三篇文章是《母亲的回忆》、《难忘的一次航行》、《一面》。前两篇是实验教材,后一篇是统编教材。我先印发了一张三篇课文的主题、题材、人物及其精神品质、段落提纲,结构特点、表现方法、语言风格等内容比较分析总表,要求学生根据这张总表上列的内容,自已去阅读三篇文章,独立消化课文,填写这张分析总表,以此打开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自学课文。这是一种点拨。在学生完成了上述任务后,我在课堂上找了几名学生朗读课文,朗读自己表上填写的内容,而后请同学们评议,发表意见。
5、遇上学生无法回答或回答不准的地方,我适当加以指点,再请同学们课后修改自己填写的内容。这又是一种点拨。最后,我和学生一样,也填写了一张根据自己的理解所作的答案,印发给学生参考,也同时作为教学总结。这还是在进行点拨。这个单元三篇课文的教学,总共用了四教时,课后,学生分别作了三个结合课文的小型写作练习。在引导学生比较作品所写的人物精神品质时,我要求他们比较母亲对朱德、周总理对小扬眉、鲁迅对贫苦工人的态度,从课文中找出那些充分体现感情的语句来分析说明人物的崇高精神境界,激发学生对人物的崇敬的感情,以便受到教育和感染;同时结合朗读,学习
6、作品的语言。这也是一种点拨。总之,教师只作少量点拨,不作大量分析,着重启发学生自己去消化课文。这既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又保证了学生在文与道两个方面都有所收获。二是点拨学习疑难,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相机引导,适时指点,帮助学生逾越障碍,从而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知识,探寻疑难的原动力。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实验证明: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体力活动还是脑力活动)的强有力的鼓舞者和发动者。相反,消极的情感则阻碍压抑它的工作。教育家斯卡特金说:“如
7、果我们能够做到百分之百地使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学习,那么我们的成绩率就是全优的了。兴致勃勃的学习,不仅是孩子的幸福,而且也是教师们的幸福。”点拨法就是要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把他们引入“兴致勃勃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认识运动过程,它往往要经历一个无疑──生疑──解疑──领会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唱独角戏,将这个过程变为教师嚼烂知识送进学生嘴里的简单的包办代替的形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变得呆板机械。点拨法教学则着重于点拨学生自己在无疑中生疑、解疑,或者当学生实在生不出疑难时,教师献
8、疑,让学生活跃起来,攻克疑难,逾越障碍。点拨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积极地思考。高明的点拨还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引导上,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让他们学会“点拨”自己。学生能“点拨”自己是必不可少的“点拨”。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