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心理适应及教育对策浅探

大一新生心理适应及教育对策浅探

ID:22318164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8

大一新生心理适应及教育对策浅探_第1页
大一新生心理适应及教育对策浅探_第2页
大一新生心理适应及教育对策浅探_第3页
大一新生心理适应及教育对策浅探_第4页
大一新生心理适应及教育对策浅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一新生心理适应及教育对策浅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一新生心理适应及教育对策浅探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1003-9082(2015)12-0251-01  朱智贤在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对适应的定义是这样下的:“适应是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如对光的变化的适应和人的社会行为的变化等。”[1]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为大众所关注。心理适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个体生存与发展必要的心理素质之一。一年级新生初入大学校园的,由于生活环境等方面

2、的变化,会导致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一、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适应不良  环境适应不良主要表现为由于生活习惯的变化和学习内容、方法的变化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大一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从熟悉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除了要克服饮食习惯上的巨大变化,还要克服心理、文化、习俗变化所带来的不适。大一新生从中学升入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长辈们过度呵护,使其能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使他们呈现出高依赖性、盲目自信、以自

3、我为中心等特征。高中生活轨迹一般是三点一线、老师全权负责,而大学学习主要靠自主学习、自由支配时间,因此,当新生踏入大学校门之后,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一段时间出现孤独、失落感,不能较好适应新环境。  2.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当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度保护使得独生子女较为自我中心。并且当前的中学阶段主要是应试教育,大学新生普遍交往能力不足。在入校后,一些个性等方面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一些大学生由于不敢交往、不善交往、缺乏交往意识等,造成和宿舍、班级同学关系紧张,导致情绪苦闷,影响学习。陈青萍研

4、究发现:引发大学生心理适应障碍的原因中有35%涉及宿舍生活,这使得一些大学生在面临变化的宿舍人际环境时容易发生人际适应不良问题[2]。一些学生因此沉浸在网络世界里,麻痹自己,在虚拟的世界里虚度光阴,从而荒废学业。还有一些学生,在大学的评优评先评困时,和他人产生人际矛盾,从而导致适应不良。  3.学习适应不良  相当一部分大一新生入学后,对大学学习适应不良,表现为不了解如何进行自主学习,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一些大一新生没有了高考的目标,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弱化,产生迷茫困惑心理。不习惯大学学习的跳跃性、选择

5、性及自主性学习,表现为学习上厌倦、盲目,部分新生由此产生无所适从,心态上空虚、迷茫。还有一部分大一新生,中学阶段遥遥领先、自以为然。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中人才济济,强手如林,自觉平淡。因此产生强烈的压力,导致强烈焦虑,出现适应不良。  4.生活挫折  当前大学新生多为独生子女,对于许多新生来说,第一次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他们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一些大学生在遭遇生活中的小挫折,如老师批评、与舍友等争吵等事件之后,会产生强烈的反应性情绪。导致个体的消极体验,引发适应不良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新生花费一定的时间

6、和精力来进行调整和适应。还有些新生,入校后就开始恋爱,失恋后,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调节,进而产生各种不适感,导致学习生活受挫。  二、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原因分析  1.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前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人溺爱,这种溺爱对大学生的人格形成起到了一些不良影响。如导致性格比较任性、自我中心、不会关心他人等。有的大学新生尽管已是成年人,可是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缺乏集体合作精神。步入大学之后,这些大一新生来到陌生环境生活时,这种人格方面的缺陷就会在宿舍集体生活中很快

7、显现出来,变成舍友、同学间矛盾出现,导致大学生心理压抑、孤独、难过。李凤梅[3]的研究表明家庭气氛和谐的学生心理适应高于家庭不和谐的学生。一些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下岗家庭的存在,使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自卑、暴躁、孤独。  同时,由于中学时代的学习中,主要围绕高考在转,老师除了扮演老师角色之外,还兼任保姆角色。对学生的事物事无巨细,全部包办,在这种包办的环境下,学生的独立性非常差,依赖性非常高。当这些学生进入高校之后,角色之间的差异和转化,让一部分学生无所适从,引发心理不适,导致心理问题产生。  2.应试教育对学生

8、人格塑造的负面作用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以成绩衡量学生水平,这种做法使学校、社会、家长把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要求和社会发展。这种教育的结果使得一些学生极端看重分数,却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心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