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

刍议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

ID:22316160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8

刍议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_第1页
刍议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_第2页
刍议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_第3页
刍议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_第4页
刍议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刍议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刍议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江苏常州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213164)蒋薇数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理解数和运用数进行有效运算的能力,是自觉运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看到学生的一些错误,如:教室长7厘米;小明的体重是40克;奶奶可能是28岁;等等。这些答案在我们看来似乎滑稽可笑,但反思其中原因,并不是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而是我们的教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那么如何结合教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呢?一、学会观察——建立数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通过观察,学生能从数实物

2、到认识数,由具体到抽象,初步建立数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发展年幼儿童的思维,首先就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如理解“0”的意义时,可以在盘子里先放3个苹果,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拿出,边拿边说出盘子里还剩的个数,当全部拿出来后,没有了,就用“0”表示;接着拿出尺,找到“0”,直观感受0作为起点的意义;还可以让学生从温度计上找到0,了解它表示0摄氏度的意义。通过观察,学生获得的表象就比较深刻,在不经意间已产生了数感。二、动手实践——寻找数感小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有助于正确、全面、深刻地感

3、知数和认识数。例如,教学11~20各数时,让学生抓一把小棒后判断有多少根。学生一下子看不出来,后来通过自己数,体会到满十根时扎成一捆,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有多少根了。这样既认识了个位、十位的意义,又加深了对“满十进一”的计数法则的印象。又如,教学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时,可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量一下大拇指指甲的大小,知道1平方厘米大约有多大;量一下教室里开关盒的大小,感受1平方分米有多大;在1平方米大的地板上,数一数可以站多少位同学,体会1平方米的大小。虽然结果不是很精确,但这种动手做数学的效果远比说数学好得多,有助于学生找到数感,

4、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三、相互交流——丰富数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学习的开始阶段,学生对数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都带有自己鲜明的生活痕迹,反映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自由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进步。比如,认识了数后,我给出一道按规律填数的题目:“()()60()()”。题目出来

5、以后,我首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在解答这道题时,只要学生给出一个答案,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我就及时给予肯定。下面就是学生的一些答案:(一)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1.1个1个地数:(58)(59)60(61)(62)2.2个2个地数:(56)(58)60(62)(64)3.5个5个地数:(50)(55)60(65)(70)4.10个10个地数:(40)(50)60(70)(80)(二)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1.1个1个地数:(62)(61)60(59)(58)2.2个2个地数:(64)(62)60(58)(56)3.5个5个地

6、数:(70)(65)60(55)(50)4.10个10个地数:(80)(70)60(50)(40)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寻求数的规律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加强。四、亲身体验——增强数感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十分乐意参加实践活动,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自然地从1数到60,或是规定一分钟内写字,从中体会一分钟有多长;一小时有多长呢?就让学生用一节课加上两头的课间休息来体会。又如教学“克、千克”时,我让学生看看、称称,

7、再用手掂量掂量,一克的物体如一粒纽扣、一个贰分的硬币等;一千克的物体如两袋食盐,两瓶矿泉水等。又如在认识长度单位“米”时,可以请学生伸开双臂,量量两手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测量教室的长或宽,到操场上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的距离;认识千米时,到操场上感知1千米要走多久,1千米大概有多长。这样不光学生获得的感受鲜明、深刻,而且他们还体会到了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体验经历,本身就体现了一定的数学活动水平,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及要求。五、联系生活——发展数感数学于生活,毋庸置疑,数感也于生活。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

8、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将学习的概念跟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