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论:一种全新的文艺阐释观念

典型论:一种全新的文艺阐释观念

ID:22305746

大小:78.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10-28

典型论:一种全新的文艺阐释观念_第1页
典型论:一种全新的文艺阐释观念_第2页
典型论:一种全新的文艺阐释观念_第3页
典型论:一种全新的文艺阐释观念_第4页
典型论:一种全新的文艺阐释观念_第5页
资源描述:

《典型论:一种全新的文艺阐释观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典型论:一种全新的文艺阐释观念1在中国现代的文论与批评话语构成中,“典型”一词曾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相对于中国自身传统的文论话语而言,典型观是一种全新的文艺阐释观念。这种观念的理论塑形首先来自于恩格斯1880年代给两位女作家的信。在致敏·考茨基的信中,恩格斯写道:对于这两种环境(引者按:指《旧和新》中描写的盐场和维也纳社交界)里的人物,我认为您都用您平素的鲜明的个性描写手法给刻画出来了;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他又针对《城市姑娘》的不足写道:如果我要提出什么批评的话,那就是,您的小说也

2、许还不是充分的现实主义的。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这两段话,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经典性表述。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文艺学界对典型问题的研究,大都是以理解恩格斯的这两段话为出发点。由于理解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典型学说,并引发了不同意见之间的多次论争。在以往的讨论中,人们大多是根据上面第一段话将典型概括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分歧只在于这种统一是以共性还是以个性为主导方面,而共性到底又所指为何,是阶级性,还是性格类型性,是普

3、遍人性,还是人性和阶级性的统一。新时期以来,又有人据上面后一段话加以补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观除去包括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外,还包括人物与环境的统一,前一个统一侧重于人物的个性化,后一个统一侧重于人物的典型性。这个解释虽较以往的解释全面一点,但由于立论的依据只限于上面提到的两封文艺书信,仍然不能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典型观的全貌。实际上,在恩格斯给两位女作家的信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在一些文艺书信和研究论著中已对人物形象包括典型形象的创造问题有过许多深入的思考和精辟的论说,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观,不顾及这些思考和论说显然难以获得全面的概括。全面地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观既不

4、能用上述的“单统一”论也不能用“双统一”论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有机整体观念,整体性是艺术典型的基本特性。概括起来说,艺术典型的整体性,包含了三个方面的规定性:典型人物作为个性存在的整体性;典型人物作为社会存在的整体性;典型人物作为艺术存在的整体性。2典型性问题是典型理论探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理论界的多数学者都把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确定为人物的共性。粉碎“四人帮”之后,又有些学者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典型性在于个性。实际上,不论是“共性出典型”说还是“个性出典型”说,都不能正确阐释典型之所以为典型。其实,典型之所以为典型,不仅仅在于其抽象的普

5、遍代表性或共性,也不仅仅在于其具体的个别独特性或个性,而在于二者的有机统一,在于这种有机统一所构成的性格整体性。这是典型人物能够作为活生生的艺术生命而存在的根源所在。而典型人物性格特征的整体性,不是共性加个性,也不是个性消融于共性之中,而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与代表性在个性与独特性之中显露出来。马克思在评价法国作家欧仁·苏的流行小说《巴黎的秘密》时,曾称小说中所描写的一个并不显眼的人物为典型。他说:“在欧仁·苏的小说里,阿娜斯塔西娅·皮普勒是巴黎看门女人的典型。”里夫希茨编:《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为什么皮普勒太太是一个典型人

6、物?因为皮普勒太太身上带有当时巴黎看门女人这一特定阶层人物的生活和思想性格共有的一些特点,如贪图小利、灵活多变,为了私利而当拉皮条和密探的角色等等,同时这些有代表性的特点又是通过她自己具有个人特点的独特言行活灵活现地表露出来的。3欧洲文艺史上的典型观念,经历了由古代的类型说向近代以后的个性说的转向。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戏剧创作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普遍存在类型化的倾向,缺乏个性。尽管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包含了艺术形象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统一的思想,但由于该著一度失传,因而他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的形象创造理论却是其《修辞学》里提出的“类型说”。其后,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其影响

7、深远的《诗艺》中又进一步发挥了亚里士多德的“类型说”,明确规定应该根据年龄、身份、地位、职业乃至籍贯和性别上的不同来安排人物的言行,恰如其分地塑造人物形象。同时,他还提出了“定型说”,认为在描写古代人的性格时,只能依样摹仿古代作家已有的创作,以古代史诗和戏剧中所塑造的形象为规范。这种典型即类型的理论虽经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戏剧为代表的文艺创作实践的有力冲击,但影响并未完全消失。至17世纪,在法国替新古典主义立法的布瓦洛在其《论诗艺》里将类型说与定型说的老调重谈,西班牙戏剧家维迦也在其《喜剧写作的新艺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