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

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

ID:22285605

大小:49.05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0-28

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_第1页
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_第2页
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_第3页
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_第4页
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摘要]“学”、“术”源于经验和模仿,与“必然之例”、“可成之功”相应的“学者”(“文人”)、“商人”(“工匠”),预示着“体用”在中国社会阶层中的“两分”。呼应西方“学术”统一一分离一再统一的历史轨迹,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趋向呈现为“学术分校”、“文理通科”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逻辑起点和评判依据主要侧重于实用功能。西方文化创新和科学发展的社会细胞是“沙龙”及“咖啡馆”,并演化为近代学术团体与期刊等创新平台。整合教育创新的文化资源,强化学术发展的心理动因,培育“无形学院”的物质土壤和精神氛围,使学术的三重功能内化为人的生命需要,这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使命。

2、[关键词]学术;嬗变;教育创新一、“学”、“术”渊源考析“学”本作“學”,像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说文解字》释“学”曰“觉悟也”,在“发蒙”或“学习”的意义上释“学”,因此被渐次引申为“学说”、“学问”。“学”是通“效”的,其含义为:第一是仿效学习;第二是学校;第三是学问、学术和学派。可见,“学”与“技”是分不开的,仿效是对人的实际经验的模仿,从中可以看出“学”的内涵在起始阶段偏重于“术”上面。《说文解字》释“术”曰“邑中道也”,讲的是“路径”或“手段”,多被引申为技能、技艺、技术。“术”有五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古代城邑中的道路,如左思《蜀都赋》:“亦有甲第,当

3、衢向术”;第二是手段、策略,《韩非子•定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第三是方法,如孟子所说的“教亦多术”;第四是学术、学问;第五是技能、技巧。从中也可看出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演化过程。英文“学术”(academic)一词的含义除了“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外,还包括两个特点:(1)与学院有关;(2)非实用性。Academic一词源于academy(柏拉图创建的高等教育学校),在这种学校里,人们探索哲理、从事学术,并无其他实用目的。“学”与“术”本是一家,“学”扎根于“术”的基础。《说文解字》:“士者事也。”在甲骨文中“事”作“气”,表

4、示手拿东西插入土中,显然指耕作,可见最初的“士”是农民。到了周初,开始选一些精壮的农民做甲士,但他们不是职业化的,平时还是农民,打仗时才作为军队中的基层骨干。春秋时代,随着封建制的崩坏,“士”阶层渐渐脱离农耕,专事打仗,成为纯粹的武士。春秋中期以后,随着诸侯国被灭,多数贵族没落并变为平民。这时的知识阶层渗入社会底层,史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于是“士”的意义又有转变,除了原有武士的含义外,还包括文士。《说文解字》释“孰”(六艺中“艺”的古体字),左边是土,右边是手的动作,表示的也是种地。儒者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研宄,在某种意义上就像农夫种地一样,只不过对象不同。

5、《辞海》对“艺”的解释,第一是种植,第二是才能,第三是准则。从这三种释义里可以看到,“艺”最初是指具体的动作,其次是从动作引申出来的技能,最后就成为准则、标准、学术了。它也是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路径。二、“学”、“术”的分离与嬗变梁启超在《学与术》中指出:“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并认为“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严复在为《原富》译本所作的按语中亦说:“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已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关于“学”、“术”的分离,李约瑟认为,由于商人受压、不得志,所以导致近代科技在中国受到抑制。此

6、外,还有一个贯穿所有时代、所有文明的老问题,就是“劳心’和“劳力”的对立在希腊是theoria和praxis,在中国是“学”和“术”。他认为,在所有的社会中,两者都很难统一,但一个真正的科学工作者应该手脑并用。商人为何被歧视?因为他们从事具体职业;但同样是具体职业,中国文吏的社会地位为什么很高?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只是一种社会伦理政治学说,包含“学”与“术”两部分,到汉代则有了“经学”与“儒术”之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专制社会的统治思想,其发展以“经邦治国”为依归。由此儒学与统治术结合,作为一种“治国之术”被统治者看中并加以推崇和利用,儒学遂走上重“术”轻“学”

7、的道路。陈东原认为,汉代儒生地位不如文吏的原因在于其学问与治事的两分,即体用在儒生身上发生了分裂。顾颉刚则认为,学问固然可以应用,但应用只是学问的一个结果,而不是着手做学问的目的;做学问不要考虑实用,这是治学的关键。当年章太炎攻击今文学家通经致用的传统,推崇古文经学讲求学问,顾颉刚始终信守其“薄致用而重求是”的观念,遗憾的是章太炎自己不能抗拒正统观念的压迫,屡屡动摇了这个基本信念:他为推翻清政府而从事革命教育和政治斗争的行为实际上是践行了传统的通经致用的价值观。蔡元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