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281972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8
《从《四川好人》到《北京好人》-论经典剧本的“不确定性”改编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四川好人》到《北京好人》:论经典剧本的“不确定性”改编策随着剧场艺术开放性的不断提高,各种经典剧本被改编的策略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不仅为观众、戏剧评论者不断提供着更多想象的空间,也对中国当代剧场艺术的发展提供着更多的可能性。但面对一个经典的戏剧文本,尤其是外国的经典戏剧文本,如何改编才是有效的和成功的,这也是人们一直争论不断的一个焦点,而前不久于京城上演的根据布莱希特的经典剧本《四川好人》改编的《北京好人》一剧或许可以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重新思考提供一些启迪。 “论经典剧本的‘不确定性’改变策略”,这样一个题目看似并不能全部概括本文所要表明的关于《北京好人
2、》对于《四川好人》的改编的一些思考,从一个德国的经典文本到中国的《北京好人》,首先涉及的应该是一个“本土化”的问题,但《北京好人》作为一个独特的改编文本,其在“本土化”过程中所运用的独特的策略的意义又不仅仅局限于对于“本土化”的启迪。为了更好地引向本文的结论,文章首先对此剧改编的“不确定性”策略进行一些描述。 《北京好人》对《四川好人》的“不确定性”改编首先表现在题材的“本土化”过程之中,从空间上讲,戏剧的名称虽然从四川改到了北京,但其实剧中并没有明确的地域限定,这也正是《四川好人》一剧所拥有的宝贵品质之一,即其在精神上对于人的共通启迪,《四川好人》从根本上讲述了一
3、个好人为了保持她的好而必须带上一个坏人的面具的故事,它揭示的是人性共通的精神状态与困惑,即关于“好人”如何才能维持她的好,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被称之为经典,并不断地被进行着跨文化的传播和改编。就时间而言,《北京好人》一剧处处显现着对于当代生活的影射,如原作中失业的飞行员杨荪变成了要考托福考GRE去美国留学的学生,而与此同时,一些类似于解放初期百姓对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担心也并置于舞台之上,还包括作为道具的怀旧风的木条板凳、东方红的音乐、以及对于原作中500块钱数字的保留等等,有观众也据此对剧作年代的模糊性提出了质疑,其实,这种时间模糊的“不确定性”不妨说在一定程度上是
4、与创对于往昔的一些怀旧意识相关的,而同时,台下的观众也并不全是年轻一代,这种“不确定性”不仅可以撞击不同观众的心灵,勾起某些回忆,更为重要的是,它起到了“间离”的效果,使得观众们对于这出戏产生了更为客观的认识。 面对一个艺术本体,我们不仅要关注艺术表现的内容,更要看到艺术表现的形式,这也是艺术之为艺术的一个根本,而本剧在艺术呈现形式上的“不确定性”更是多多少少引发了我们对于布莱希特所强调的“间离”艺术的重新思考。 在形式上,《北京好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传统的戏曲元素融入其中,虽然乐器只是简单的三弦,但当坐定场边的弦师指尖拨弄起来,演员们唱起了熟悉的牌子曲时,戏曲
5、与话剧的结合还是令在场的观众耳目一新。此剧在话剧戏曲化上的尝试固然与布莱希特原剧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对其的影响,如结构上“楔子”“过场曲”与元杂剧艺术在结构上的一些相通之处等等,但其对于戏曲与话剧的结合,对于如何发挥戏曲元素的优势,都对我们今后的戏曲现代化都有一定的启示,虽然依旧是《太平年》《南城调》《四季相思》等几首传统的牌子曲,但影射当代生活的唱词儿却是颇为有趣,而这几首牌子曲也基本上只是在串场的时候出现,不仅不会影响剧中整个故事的进行,反而增强了剧作的节奏感,颇有几分大傻杨的数来宝在《茶馆》中的效用。 对于剧中人物形象的处理,除了面具所起到的间离效果外,
6、剧中三个神仙形象的塑造尤其值得关注,在演出中,创采用了三个泥塑的小人儿,以幻灯的形式反射在背投屏幕之上,其与剧中人物的对话就是以这种形式进行。同时,三个神仙的形象虽然是中国的,但在审判沈黛的时候则戴上了西方的法官帽,据沈林老师的介绍,其最终处理形式是在推翻了多个方案后的选择,其基本的原则就是跟自己为难,而这也正是陌生化、间离化的内核精神,也正是在这个程度上,这种不确定性起到了非常好的剧场效果。 除此之外,剧中多处可以看到布莱希特对于“间离”与“陌生化”的强调,包括所有演员都坐在场上,所有声效的处理也在现场完成,剧中人物采用第三人称面向观众进行叙述等等,但如果只是就形
7、式呈现的多元性及不确定性就给予这出戏全部的肯定,我们对于戏剧艺术的认识就不够完整,这种认识首先应该与我们对于“间离”本身的认识有关,布莱希特提倡间离,是建立在其对于戏剧与现实,戏剧与观众的关系更为深入的探讨和认知的结果之上的,可以说,布莱希特改变了剧场与观众交流的方式,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布莱希特被称为是现代戏剧的真正起点。 布莱希特从一开始就对我们所一直奉为戏剧之崇高作用的卡塔西斯表示反感,其在《关于共鸣在戏剧艺术中的任务》一文中所说的话不能不说对我们有一些启迪:“现在以实现和集体(阶级)的‘一致化’来革新共鸣术的尝试是没有前途的。这些尝试的结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