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276397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8
《基于公共交往下公民教育之实践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公共交往下公民教育之实践研究----教育教学论文-->导言一、选题缘由关于公民教育的研究,尤其是从公共交往视域下探究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问题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现阶段,对于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中,大部分是通过学校中课程的设置来实现的,而对于在公共交往中实践学校公民教育的研究却很少。面对学校中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的疏离以及公共生活、公共交往的弱化问题,从公共交往的角度来审视,有利于学生个体性与公共性的生成发展,并顺利过渡到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公民品质的培育。通过本论文的研究,系统的总结自己的所思
2、所想,以期在公共交往的视域下提高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本论文的公民教育是现在普遍意义上的公民教育,采用秦树理在其《公民学概论》一书中关于公民教育的解释:“广义的公民教育指在现代社会里,培养人们有效的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健全公民的一切教育的过程及内容的总和。狭义的公民教育指为培养参与国家或社会生活有效成员的各级学校公民学科的课程及教学活动。”而学校公民教育实践主要指中学公民教育的实践。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美国学者汉娜•阿伦特继续公共交往领域的理论探讨,并提出,现代社会应当创造出一个自由
3、、平等、非暴力的公共交往领域,以此来培养公民品质。她肯定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个领域的类型划分,并指出“一个人如果仅仅过着个人生活,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3]并指出公共领域的重要特征:公共性、自由性、人为性。公共领域对于实现公民的自由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在公共领域中彰显公民美德。.........第一部分公共交往相关概念阐释一、公共交往的内涵从理论角度而言,对于公共交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亚里士多德、汉娜﹒阿伦特、哈贝马斯等哲学家。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交往形式:“一种是家庭私人生
4、活中的私人交往,另一种是城邦政治生活中的公共交往。”[2]公共交往是发生在城邦的公共领域,主要面向的是政治生活,而私人交往是发生在私人领域中,主要面向的是私人生活。美国学者汉娜﹒阿伦特继续对公共交往进行理论研究,她肯定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划分,并指出“一个人如果仅仅过着个人生活,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3]阿伦特向往一种自由交往的公共体,享受无限制交往的喜悦和公共幸福感。即是行动者从私人性的自然状态中走出来,勇往直前的追寻公共领域内的价值意义,抛弃私人性,追求公共性,这也是通往政治生活的第一步。二
5、、公共交往的原则交往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交往双方均是“人”,均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主体意识,各自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权利和各自需要履行的义务,这种平等是一种“可平等化”。因为不存在绝对的平等,任何平等的观念都无法超越现实、超越阶级,任何个体都是生活世界中独一无二的个体,无法替代、不可复制。“现在社会赋予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规定性是自由、平等,公民就是自主性和独立性得以充分体现的现代社会的主体形态。”[11]作为现在社会的主体样态,不仅要求意识的自由平等,而且要追求公共交往的平等参与,公共交往的实践性要求平
6、等的个体必然走向公共参与,实现社会的主流价值,体认社会的公共价值取向。正如罗杰斯在《正义论》中提到的:“在民主社会中,意识的平等自由与平等的参政不是并列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保障;没有意识的平等自由,平等的参与不具有实践意义。”第二部分学校公民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8一、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主要问题.............................18(一)公民教育内容和目标不清晰.........................18第三部分学校公民教
7、育实践的策略选择:基于公共交往的视角........22一、明确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内容和目标.......................22二、坚持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基本价值取向.....................23结语...........................................................38第三部分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策略选择:基于公共交往的视角一、明确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内容和目标学校公民教育实践多种多样,而其是否站在公共立场上实践,是衡量其目标实
8、现程度的最重要的标准。公共交往为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其自愿原则、平等原则、价值公共性原则皆是学校公民教育实践必须遵循的原则,只有如此,才可将公共交往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发挥到恰到好处,在公共协商、公共对话和公共治理中,达到培育具有公民素养的公民的目标。受教育者是个体性和公共性的结合,是权利和责任的结合,学校为实践公民教育提供了平台,因而,具有价值引导功能和人格塑造功能的和谐的校园生活,在公民教育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