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优化高校大班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优化高校大班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大学教育论文-->优化高校大班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关键词:高校课堂教学原因1 高校大班课堂教学存在的原因1.1 高校“扩招” 高校“扩招”是高校大班课堂教学的主要原因。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据统计,我国高校的生师比由1997年9.81∶1上升到2001年18.1∶1,从而使生师比严重失调。尽管“扩招”后各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迅速,但在短时间内教育教学条件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状态。除此之外,目前高校最大的困难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支数量足够的质
2、量优秀的师资队伍。在教师和教室都十分短缺的情况下,除了采取大班教学外,几乎难以找到更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大班课堂教学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它的出现有其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重原因。1.2 教育经费短缺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发展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国家对教育的经费支付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学校的师资力量、校舍、教学设备等方面,都受到教育经费的制约。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算太高,国家对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经费支付的力量有限,对
3、高等教育多年来欠帐太多。许多高校的硬件设施与师资力量十分短缺,大班教学就是这种情况的必然产物,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3 讲授法教学与接受式学习对高校大班教学的理论支持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和中心地位。讲授法能使较多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且又便于教学过程的控制,这一特点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的。因此,面对有限的课时、教室的短缺、膨大的学生数量,讲授法教学自
4、然就成了在大班教学中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快速地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适合以讲授教学为主的大班教学。2 高校大班课堂教学班级规模的确定大班课堂教学是指单个教学班级拥有较多数量学生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大班教学的班级规模不能毫无节制地扩大,应有一定的科学依据。2.1 班级规模的确定应依据学科性质及教学任务 学科性质及教学任务是确定大班教学班级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学科性质不同,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以及采取的教学方
5、法是有差异的。那些课堂上需要大部分学生参与、师生间互动频繁的学科(如英语、解剖),如果学生超出一定限度,课堂上的交流与互动就不可能完成,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因而不宜采用大班教学,班级规模也不宜太大,最好采用小班教学。与技能型课程相对应,像革命史、马列主义原理等知识传授类课程,并不太多要求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来说,这一类课程的班级规模就可以稍大一点。2.2 班级规模的确定应考虑师生课堂互动的需要 一定程度上满足师生课堂互动的需要是确定大班课堂教学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师生互动,即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6、包括学生向教师提问、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课上发言、师生共同讨论问题等形式。研究发现,当参与课堂发言和提问的学生比例达到20%~25%时,所有的学生都会积极地思考,为自己发言或被提问作准备。目前多数大班教学是2节课(100分钟)连排,如果拿出20分钟用于师生互动,每个学生平均发言1分钟,将允许20个学生发言。按20%~25%的发言率计算,班级规模应是80~100人。2.3 班级规模的确定应考虑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 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是确定大班教学班级规模的又一个因素。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国外
7、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太多,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这就要求班级规模不能太大。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控制的“强势三角区”并不是无限扩大的。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度一般小于10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当注意对象的数量超过这个数目后,往往难以控制。如果教师处在专心讲课状态,控制范围还要小。就教室的物理空间而言,如果学生与教师的物理距离太大,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会加大。坐在教室后排与两侧的学生,总感觉离教师很远,认为教师不可能注意
8、到自己,造成学生的自我约束力降低,上课时更容易走神或违纪。3 高校大班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不喜欢大班授课形式,大班授课存在的问题如下:3.1 教学方法单调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大班教学中,任课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式。由于不能正确运用,教师上课时往往“一言堂”,缺乏师生互动。研究发现,有些大班教学自始至终根本没有师生互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唯一方式就是听和记。单调而缺乏变化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师生双方疲劳,恶化课堂气氛,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学生在疲劳后产生的浮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