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69137
大小:50.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0-27
《三戒要解第20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二十课思考题1.“为除贫困三布施,以断心持三戒律,当忍怨害苦深法,擐甲摄善与利他,即行此三之精进,修世出世之静虑,行深闻思修智慧。”请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2.请解释一下中观的五大因。这五大因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分析万法的?3.请对四摄之一理分别解释。四摄定数为四的理由是什么?4.本论所说的四正断是指什么?以四正断而修可起到什么作用?5.正知正念在修行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重要作用?6.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一切威仪均为善法?下面继续讲阿里班智达班玛旺嘉所造的《三戒论》。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种戒律当中,现在正在讲第二个摄集善法戒。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2、里面讲得非常细致,在这里没必要特别详细地讲,只是给大家简单地念个传承。庚二、详述:摄善法戒修六度。为除贫困三布施,以断心持三戒律,当忍怨害苦深法,擐甲摄善与利他,即行此三之精进,修世出世之静虑,行深闻思修智慧。摄集善法戒主要以修持六种波罗蜜多为主,下面分别对六度的定义、分类等作详细分析。布施度,本体:具足所缘广大、发心清净、作用广大、果报无尽这四种特法的施舍善心及其种子。定义:梵语达那,意为遣除对方的贫穷,故称布施。分类:有法施、财施、无畏施三种。其中,法布施:观察法器以后,根据不同根基而于众生前以大悲心应机施教,发放正法喜宴。一般世间人经常你请我、我请你,在这种事情上荒废了自己所有
3、的时光。大城市里面的很多人,每到节假日的时候,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请客,到饭店里面讲一些无聊的语言,吃海鲜、青蛙等造了很多恶业,这是世间的一种“喜宴”,没有什么意义。以正法的喜宴宴请所有众生,这才是法布施。财施:有舍施、大舍施、极大舍施三种。《大圆满前行》中说,一般的布施叫舍施;将自己的财产、妻子、儿女以及房屋财产等布施,称为大舍施;极大舍施则是布施自己的身体。无畏施:暂时救脱病魔等,究竟救离轮回。有人遇到病魔或者痛苦时,暂时将他们从痛苦当中解救出来;究竟来讲,令其离苦得乐,从轮回当中脱离出来,获得真实解脱。一般所谓的放生也叫做无畏布施,一方面让旁生暂时离开遭杀的痛苦,另一方面,在它们的
4、耳边念一些佛号,让它们永远离开痛苦,这才是最重要的。不然,暂时虽然救护了它的生命,延长了它的寿命,却没有以佛经、佛号在它的耳边念诵的话,有限的生命无论如何也延长不了很长时间,最后又遇到屠夫的杀害或者其他痛苦,同样无法获得解脱。所以,在放生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救护旁生这一世的生命,在救度过程中,一定要给它好好念经、念佛号、缘起咒以及《放生仪轨》里面的经文,这个非常重要。希望以后在放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大家应该负起一种责任。藏地、汉地等很多地方,以前从来没有放生的传统,现在逐渐兴盛起来了,这一方面属于摄善法戒,应该做;另一方面,它也属于饶益有情戒。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来讲,自己明明有能力却不
5、去度化众生,这是不太合理的。因此,大家对放生这件事情一定要重视。现在很多出家人到处积累财产去作布施,这不是出家人的做法。实际上,在家菩萨以财布施为主,出家菩萨则主要作法施。作为出家菩萨,没有必要以金钱、物资等作为报恩的方式,需要用佛法来帮助他们,这是出家人的责任。有些人回去的时候特别苦恼:我回家没脸见人,因为没钱给家里人买礼物。这是世间人的做法,有些刚出家的人可能不太懂。真正的出家人想饶益自己的亲朋好友,一定要用佛法方面来帮助,让他学佛或者给他一点加持丸。实在不行,给他一点龙泉水也可以,说“这是法王如意宝加持过的……”对有信心的人来讲,这样会真正获得利益,也是一种真正的法布施。持戒度
6、,本体:具足四种特法的断心并想防护罪业的善心及其种子。大乘以上都认为:持戒是断除违品的一种心,简称为断心。《入菩萨行论》当中,所谓戒的本体全部是一种断心,并非无表色等。定义:梵语谢拉。《四百论》和《入中论》中说是“尸罗”,真正从梵语直接引申出来,应该“谢拉”好一点。以前唐译和法尊法师翻译的都是“尸罗”。意为不被损恼所害,获得清凉,故称持戒。分类:如理奉行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安忍度,本体:具足四特法的清净善心及其种子。定义:梵语坚达,意为忍受痛苦等,故称安忍。分类:有忍耐怨害之安忍、不畏深法之安忍与承受苦行之安忍三种。其中,忍耐怨害之安忍:思维嗔恨的过患而对他众的加害内
7、心不计较、不烦乱,非但不予报复、怀恨在心,反而对其生起悲心。他人害你时,不会以牙还牙,而是自己修持安忍并对其生起极大悲心。这种安忍还是比较困难的。但噶当派有一位大德曾经说:在我死的时候,最好有人害我,这样我可以修持忍耐怨害之安忍。不畏深法之安忍:对空性等甚深法义不生畏惧,对利他不生厌烦。对甚深大圆满法、大空性法都能接受。有些人虽然不害怕,但是不愿意接受,这也是属于一种畏惧。有些人倒是不害怕,但始终觉得大乘佛法的空性道理、密法的生圆修法不太合理。宗喀巴大师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