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64208
大小:2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7
《浅析“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w速发展,其迅速普及到各个领域,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社交软件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感知非常敏锐,接受能力强,但由于长期处于较封闭的校园,缺乏社会阅历与明确的是非辨别能力,自制力较差。因此,各大高校应设立心理健康相关课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督促教师加强对大学生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微时代”背景下泛滥的海量信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应对大学生心理发生的种种变化,探索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径。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途径 在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的时代,新型媒体传播工具微博和微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人们的社交平台,受到广大网友的追捧。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微博和微信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已走进了“微时代”。大学生作为微博和微信使用的主力军,受到的影响就更加明显。微博和微信等媒体工具虽然增强了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扩大了信息的传播面,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网络时代信息宽泛而驳杂,大学生还无法分辨好坏,这就造成一些低劣信息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各大高校的教育者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将微博和微信等传播媒介充分利用起来,以此确保大学生的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研究 1.对“微媒体”有主观心理动机 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注册微博账号,他们使用微博促进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不断进步。微博和微信是当代大学生扩大人际关系网的一个大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增长见识的机会;与此同时,它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2.对“微媒体”产生依赖心理 目前,从新媒体的普及和应用情况来看,高校大学生几乎都有一部智能手机,作为微信和微博等信息传播的载体,这是学生获取网络信息以及和他人联系的主要载体。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过分地赖新媒体,且已非常严重。学生花费大量的时
4、间刷微博、聊微信,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休息的时间,这种无节制地使用手机极大地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利于其个人的发展。 3.对新媒介兴趣浓厚 微博和微信具有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新颖性和及时性等特征,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大多数学生。大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年龄,同时也敢于挑战和尝试,经常利用这些新媒介进行多种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因而极大地推动了“微媒体”的发展。 4.在新媒介使用上花费的时间较长 初入大学后,一部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极大降低,空闲时间变得富裕起来。微博和微信等信息传播工具的瞬时性和便捷性受到众多大学生热烈的追捧,并迅速成为大学生
5、空闲时间的主要娱乐方式。他们每天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上网,通过这些媒介进行信息的分享和沟通,关注一些公众号和明星微博,上网的时间长且频率高。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1.正面影响 社会的进步推动大学生的生活条件逐渐好转,他们都崇尚个性自由,极度渴望被关注,而微博和微信等恰恰满足了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的发挥平台。在微博平台上,只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在此他们可以找到有共同想法的人;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在微博上宣泄情绪,释放压力,在一些网友的鼓励下调节情绪,找回自我。此外,微博和微信有极强
6、的互动性,能让大学生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他们分享自己身边的新鲜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这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负面影响 首先,由于大学生课余时间增多,他们有时间刷微博、查看朋友圈,并逐渐成了微博和微信的重度依赖者,导致降低甚至丧失了学习兴趣,还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其次,网络信息比较庞杂,正面和负面信息充斥其中,而大学生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负面信息很容易对他们产生严重影响,致使他们认知出现偏差,不利于其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最后,一些学生只在网络上才能与人正常交流,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能或很少和同学、朋友等进行交流,对身边事也表现得漠不关心,沉迷在
7、虚拟世界里不能自拔,最终迷失自我,变得封闭、迷茫,出现心理问题。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 1.利用新媒介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微博和微信方便人们交流想法、实现信息共享,大学生可通过其自由地发表个人看法,也可以单纯地抒发个人情感。目前,从大学生对微博和微信的使用和心理动态分析,大多数人更喜欢这种网络沟通方式,并逐渐对网络环境产生依赖。 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心理教育者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利用新媒体积极地加强与大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以此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 目前,大多高校都有本校的官方微博,但是关注的学生少之又少。由于学校经常发布新闻类和通知
8、类消息,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