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指导技法之借题发挥

中考作文指导技法之借题发挥

ID:22161809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7

中考作文指导技法之借题发挥_第1页
中考作文指导技法之借题发挥_第2页
中考作文指导技法之借题发挥_第3页
中考作文指导技法之借题发挥_第4页
中考作文指导技法之借题发挥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考作文指导技法之借题发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考作文指导技法之借题发挥中考作文指导技法之借题发挥中考作文指导技法之借题发挥  所谓借题发挥,就是借谈论某个题目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思。这种方法适用于感想式的作文题,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这一类题目,运用借题发挥法审视,能很快把握题旨,明确文章的立论方向。如果说就事论事法仅就事件本身展开议论,得出特殊性的结论,那么借题发挥法则以某一事件为触点,生发开去,纵横开阖,广征博引,从而得出普遍性的道理。因而运用此法可以使思路开拓,使议论得以升华。其运用模式为:  此事→议→他事→论  其中“他事”证明“此事”具有典型意义,而“议”为“论”作铺

2、垫,全文的重心在”论”上。借题发挥法最忌“发挥”无据,也忌“发挥”无度,因为这样的文章没有说服力。  苏洵曾写过一篇《六国论》,他说六国的灭亡是贿赂秦国。看起来是在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实际上他想批评北宋王朝贿赂西夏的不当。他是借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来针砭时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是典型的借题发挥。苏轼和苏辙都以《六国论》为题写过文章,而苏洵的《六国论》影响最大,这种借题发挥、别开生面的写法应该说正是苏洵文章成功的原因之一。  就事论事不能借题发挥,借题发挥则不能就事论事。运用借题发挥法审题,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借

3、题”,二是“发挥”。借题之精髓、内涵,发己之见解、观点。而且所发之观点与所借之题目要一脉相承,一线相通。也就是说,阐述的观点确实是从题目中引发出来的。一般说来,写这类作文题,所阐发的观点其实就是题目中所蕴含的深意的表露。掌握这两个要点,审题时就能得心应手。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作文题:以“最美的颜色”为话题作文  请同学们想一想,能否借题发挥,表达你对某些现实问题的看法。  单就某种颜色来说,很难说哪种颜色最美。说某种颜色最美,一定是和某种特定的情境、特定的心理相联系。这样看来,该话题的范围就比较大了。我们可以说“绿色最美”,因为它是生

4、命的颜色,由此引申出我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忧虑;我们可以说“本色”最美,因为保持本色难能可贵,从而引发我们对社会腐败问题的批判;我们还可以认为“羞色”最美,因为它为人类所独有,从而引出我们对社会道德问题的思考,等等。权威与盲从  茫茫苍穹,纷纷扰扰,不乏“杞人忧天”之事。不久前,新华社不慎误发一则新闻:一颗小行星即将“作客”地球,50亿地球居民将有一半告别人世。显然,对这条性命攸关的报道本该慎重对待,岂料全国大大小小各类报刊都迫不及待地转载了新华社原稿,掀起了一场“地球危机”的风波,弄得人心惶惶,如芒刺背。  好在一些科学家及时以科学的

5、论断否定了上述的说法,人们高悬的心方才落地。好一个“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危机”已经过去,日子依旧太平,然而由此折射出的国人心态较“危机”本身更令人不安,一个硕大的问号久久印在人们脑海:为什么新华社不慎误发一则新闻,会以讹传讹,导致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深思一番,其原因显而易见:新华社是中国新闻机构的权威。权威还会犯错误?权威还能被怀疑?诸位编辑“老总”们正是在这种长期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支配下,不加思索,毫无异议地刊出了这则“爆炸性”新闻。殊不知,这下可乱了自家人的阵脚。  再追溯一番,不难发现这种认为“权威

6、永远而且绝对正确”之心态由来已久,并非新潮。曾记否,50年代,马寅初教授提出必须注意人口问题,然而当时全国上下一致认为权威意见绝对正确,并紧随权威,对马教授横加指责,结果三十多年前的这场人口“大批判”,成为今天民族经济腾飞的巨大羁绊。又曾记否,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盲从权威”的心理已发展到了历史最高峰,凡是权威说的、做的都被认为绝对正确,不容半分怀疑!结果,十年一觉荒唐梦,中国人为此付出的代价至今偿还不清……  “青史如镜鉴是非”。从历史的教训中看出这种庸俗心理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一脉相承的。勿庸讳言,尽管封建专制已一去不返了,但

7、封建残余仍在一些人的深层意识中根深蒂固。他们认为“跟着权威走最省事,最保险”,于是乎,大小事情都由权威说了算。久而久之,形成了这种惯性思维。殊不料一错则百错、千错,小则搞得人心惶惶,大则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由此可见,盲从心态表面上是一种绝对服从,实质上是不折不扣的敷衍,是对祖国建设的冷漠麻木,是对中华民族振兴大业的极端不负责任,实在应该“口诛笔伐”。  与此同时,那种以科学眼光分析一切事物,独立思考,对于对某些权威意见提出异议的可贵精神实在应该大力提倡。这种可贵精神是民族自信力的高度表现,是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的高度体现。  当

8、然,科学地怀疑权威是一种辩证的扬弃,绝不意味着盲目怀疑一切,一概否定权威。其实,那种走上另一极端的“全盘否定、怀疑一切”同样也是一种盲从。要克服盲从的习惯性思维说说容易,做起来困难,然而正因为其难才更应该努力地做。如果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