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61112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7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科学定位好教师的角色与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树立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的语文教学“素养观”,激活课堂,提高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更新;角色;以人为本;语文素养;激活 直面新课改,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在享受着新的教育理念带给我们的快乐。课堂上,我们变得开放了,教改不再羞羞答答。过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得我们的教育改革一直处在应试教育的层面:
2、课堂教学不敢超越教学参考书,把问题与答案局限在所谓的“规范”与“标准”之内,使得语文阅读教学从成年人开始,不再相信童话了,更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失去了孩子的童话和那一份无可追回的真诚。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让我们感受着教育美好的童话,让我们看到了教师那颗未被泯灭的童心和爱心,也让我们找到了失落已久的语文教学的真谛。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科学定位好教师的角色与地位 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是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发展的合、促进者和引导者的新型教师。了解社会,放眼世界,积累知识;增强课程意识和课程决策权力,与学生一起研读语文新课标,分享学习与成长的快乐;营造快乐学习的课堂氛围,选择适宜的
3、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把握好教学内容;尊重每个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注重对学生的激励与理解关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正确掌握学习方法,走好人生的每一个步伐。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语文教学的重心在教学还是在人?关注语文学科还是关注人,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如果过分关注语文学科,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把语文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使语文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学观从根本上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由学科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按照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进行
4、每堂课的语文教学,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 1、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理解、牵挂,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知识传授的传声筒。用“心”感化学生,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
5、教师热切的情感。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科学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品德形成的圣殿,课堂教育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伴随着语文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会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来有责任感。” 4、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其一,学生是发展
6、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二,学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坚信每一位学生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获得成功的。其三,学生有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在兴趣、爱好、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因此,教师要因人施教,认识学生的差异,不搞“一刀切”,不喊“齐步走”。 三、树立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的语文教学“素养观”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从“素养”这一角度对语文课程的功能进行
7、新的规定。行文中“语文素养”一词前后出现十多次。在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首次把高中语文课程的功能规定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长期以来,就语文教学来说,我们都习惯于解释“语文能力”为读写听说的能力。而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表达,语文素养则主要包括下列几项: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2、培养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非能力;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感情;4、培养学生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