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55884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7
《为学生的人生导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为学生的人生导航为学生的人生导航为学生的人生导航为学生的人生导航 品德与生活(低年级)、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是在小学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品生、品社课程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是广大品生、品社教师必须廓清的问题,本次活动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正如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品德课骨干教师赵小燕老师在评课中所述:品德学科要为学生的当下生活作指导,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准备。为此,在品德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课程的价值取向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
2、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这三点是该课程的核心与灵魂,是设置该课程的宗旨与准则。只有正确认识课程的价值取向,才能在实际教学中不会偏离航向。 荆州实验小学焦鹏程老师在执教《为他人喝彩》时,对目标的定位很独特。首先,从反面切题,引导学生认识嫉妒之害,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现实生活中学生产生嫉妒现象的视频,帮助学生认识嫉妒产生的原因、形成过程及危害,让学生畅谈所感。其次,合作探究,直面战胜嫉妒之法。教师先做了一个心理测试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作适当点评。最后,学生自己制作一张阳光成长卡,写出自己的对手是谁?他(她)的长处是什么?自己的格言是什么?把竞争对手变成学习榜样,
3、真心为他人喝彩。整节课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学生之间真情对白,用情交流,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紧闭的心灵窗扉,解开了一个个心中的心结,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心理。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育方针指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品德课程的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能囿于教材,要有效地向社会生活拓展,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做准备。 襄阳二十五中的王琨老师执教的《灾害的预防与自救》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教学共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让学生观看有关自然灾害的视频
4、,初步认识自然灾害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第二个环节是结合教材,师生共同探讨如何预防自然灾害。第三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学习如何预防地震。先播放有关地震来临之前预兆的视频,师生小结地震来临之前有哪些预兆;再进行拓展,将我国发生的汶川地震和日本最近发生的地震进行比较,汶川地震由于群众缺乏地震预防知识而损失惨重,日本却处危不乱,结合现实生活讲授预防地震知识的重要性。最后,用桑枣中学在地震中无一人伤亡的事例为范本,组织学生现场紧急避险演练,学生在演练中学习逃生的技能。第四个环节,学生走进生活,说一说我们身边的自然灾害,讨论我们如何进行自救自护,最后教师小结。整节课将生存技能知识作为重点,联系生活实
5、际,为学生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经验财富。 三、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品德学科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浠水二小谈磊老师执教《我有一颗感恩的心》一课时,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有新意。教学设计了三个主题活动:活动一,讲授亲情小故事,学生收集生活小照片。一张张小小的照片,蕴含着浓浓亲情,成了一份感恩教育的活教材。学生无不充满喜悦和欢欣,浸泡在浓浓的亲情中。活动二,教师配乐讲述一个令人感动的亲情故事,在一次灾祸中,父母用自己的生命换回孩子新生。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变成感人至深的教材,教师因势利导,在同学们的生活中,
6、有没有恩多不知恩的现象呢?你们的父母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了吗?学生自我反思对父母长辈存在的不足,无不潸然泪下,在泪光中,学生的灵魂受到了洗礼和净化,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活动三,读父母写给孩子们的信,课前要求每个学生的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写一封信(课前学生不知道信的内容),学生饱含深情地诵读父母的信,一声声“孩子,我爱你”将课堂推向高潮,原来妈妈的唠叨是爱、爸爸的冷漠是爱,父母对孩子的严厉也是一种爱。感恩是个永恒的话题,教者巧妙地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变成课程资源,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策略的应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下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
7、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皮远军老师在执教《不堪负重的地球》一文时,教学方式独具一格。教师与学生采用对话的形式,与学生平等对话,聊地球面临的问题,诸如人口问题、环保问题、资源问题等等,课堂上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既有唇枪舌战的辩论,又有学生精彩的交流。在教学策略上,一是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能与学生平等交流,没有距离;二是采用谈话形式,如话家常,无障碍交流,学生可以用自己独特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