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50123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7
《中国死刑存废的再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死刑存废的再思考 死刑,也称为极刑、处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主要指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结束一个犯人的生命。在如今人道主义盛行、人权浪潮兴起的时代,以公权力的名义“侵犯”他人的生命权无疑将死刑的存废争议引上了浪口风头。作为一名法学本科生,在“倾听”社会心声而知民生疾苦的同时,更应以一理性学者的姿态探索各类社会问题的根源,从而为科学的平息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建言献策,实现社会正义与和谐则可成为必然。本人在考察我国死刑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同时,更多的去思考其内在的原因,既希望通过此文表达自己的些许看法,也冀望自己的一点庸人之见能对我国死刑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有所
2、裨益。 一、我国死刑的立法现状与发展趋势 死刑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它在我国古代刑法体系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在这种法律传统的影响之下,“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基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民众简单的将死刑等同于复仇,这无异于心猿意马之说。 本人认为:死刑的产生、适用与发展,溯其根源,皆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而各国针对其自身的具体国情,对死刑采取的并非单纯地废除抑或保留的政策。现实中,当前世界关于死刑的规定分为:绝对废除死刑,相对废除死刑,实质上废除死刑,保留死刑四种类型。而在人权呼声日益强烈的今天,世界废除死刑和限制死刑的国家
3、逐渐增多,广泛限制死刑并逐步废止死刑显然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主流趋势。 涉之于中国死刑适用,中国一直坚持慎刑的态度。“不可不杀,不可多杀,不可错杀”是我国死刑适用政策最切实而抽象的概括。刑法的进步需要文明的促进,而本人认为:中国刑法的立法进步则在吸收先进文明滋养的同时沾上了血泪的痕迹。“佘祥林案”的发生无疑刺痛了每一个中国公民的内心,迫于舆论的压力以及世界维护人权的呼声,中国刑法典在确定罪刑法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罪责刑相适应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上增加了无罪推定原则,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刑法的飞跃式发展,也更好的抑制了死刑适用数量的增加。伴随着2004年3月,“国家尊重与
4、保障人权”写进宪法,成为我国的宪政原则,我们可以鲜明的看出国家对死刑存废的立法态势,我们也更有理由相信限制死刑适用并逐步废除死刑的时日不会久远。 二、我国死刑存在的价值与局限分析 虽然当今世界废止或者限制死刑适用的国家呈上升趋势,但在我国除香港、澳门之外,大陆与台湾仍然保留了死刑。本人认为死刑在大陆及台湾的存在与适用绝非偶然,而是基于其存在的价值考虑: 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具有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死刑的运用反映了一个国家、政府及其民众对犯罪尤其是严重暴力犯罪的的态度和立场。在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之下,对严重暴力犯罪适用死刑更能顺应民众的心理,也更有利于促进舆
5、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和谐共存的要求。 其次,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出于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端,经济犯罪日益严重。举国皆希望有一种刑罚手段可以对犯罪分子有足够的震慑作用。而死刑对任何人来说,剥夺其生存权利必然是有所顾忌的后果。加之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与思想道德影响,更置死刑于神圣、崇高之上。 再之,任何法律行为的发生都会产生其行为作用相对人,被害人作为相对人一方,在寻求心理平衡的同时,对政府寄予了厚望与期待。如果废止死刑,则会严重影响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万物皆矛盾,死刑在我国的保留彰显其价值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折射出其局限性。一方面,随
6、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刑的使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财产刑与自由刑。死刑作为最野蛮的刑罚手段,在本人看来,更是一种文化的倒退甚至是没落。 另一方面,中国法律受其舆论监督的影响日渐明显,民众往往容易受到情绪和利益的影响左右自己的价值判断,对犯罪情节极度恶劣的罪犯,本能的认为应该选择适用死刑。如此而然,死刑的适用则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譬如:当前发生的李昌奎强奸杀人一案,潜意识的受到了舆论的干涉,这无疑对中国司法活动的独立与公正产生了诸多不利! 三、我国废除死刑再思考 死刑制度是刑事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社会、司法众多领域,其在
7、当前的改革受阻重重。本人认为:废除死刑方为我国明智之举措,基于以下两点: 首先,死刑莫过于刑罚的一种,而刑罚的目的则在于达到惩戒教育人的目的。而以一命还一命的模式,则断送了其改过自新的机会,也白白浪费了一劳动生产力。 其次,当前国情之下,权力机构设置繁重,中央每年调拨的资金数额惊人,经济负担沉重。而我国对死刑的留用,则可简单的对生命个人予以处罚,既顺应了大众心理,也极大的节省了人力经费,莫过于一箭双雕。但此举措则严重违背了人权保护的理念,更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与轻蔑。 四、结束语 死刑存废争论各派究其观点都有一定的理由作支撑。但随着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