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道德性本质与现实价值

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道德性本质与现实价值

ID:22147686

大小:5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7

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道德性本质与现实价值_第1页
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道德性本质与现实价值_第2页
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道德性本质与现实价值_第3页
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道德性本质与现实价值_第4页
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道德性本质与现实价值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道德性本质与现实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道德性本质与现实价值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理想境界是内在道德和精神信仰与外在礼仪行为的和谐一致,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道德性本质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礼仪是人们对社会文明道德和社会秩序的一种追求,是由内在道德表现出来的日常行为规范。传统中国的礼仪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举止规范,而且还是包括内在修养的一整套道德伦理规范。传统礼仪文化不仅讲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的和谐,恰当地面对和处理各种关系,还表现为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以及对他人的尊敬和礼貌。当今社会,我们应该

2、学习领会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从仪式崇拜到德诚于中  传统中国最初的礼仪文化根植于古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要求顺天应时,顺应自然规律,故而出现了天人合一思想。人们赋予天某种道德性的品质,上天有好生之德,这就要求人们以德配天。最初的祭祀礼仪行为和对祭祀仪式的崇拜实际上表达的是对天的敬畏与崇拜,并发展出天尊地卑、本末有序的思想。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业定居生活的形成,定居生活要求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安排也是为了顺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顺应人

3、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保证人们的生存需要,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必须效法天道,以德配天,做到上下有别、尊卑有序,每个个体各得其位、各司其职[1]。可见,当时的礼仪文化实际上是为了保证中原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也顺应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秩序的向往和追求。  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事实上是被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规定的,在客观上保障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到了夏商周时代,由于政治生活的广泛存在,原本属于社会规范的礼仪文化渗透、蔓延到政治领域,以尊卑贵贱亲疏为主要内容的礼仪文化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周礼就具有意识形态的功用。这种意识形态在维持政治秩序方面发挥了

4、积极作用,同时也维持了社会秩序、规范了家庭及个人的行为。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改造自然的人力和人为因素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突破了原先的尊卑秩序,诸侯国之间的固有格局也发生了改变,出现了社会动荡、礼乐崩坏的局面,原先的礼仪文化只剩下了繁琐的仪式和复杂的程序操作。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提出了恢复周礼的主张,意在恢复周代意识形态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范,恢复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传统秩序。  孔子提出的恢复周礼,不只是在礼仪形式上回到以前的外在仪式上,还为外在的仪式注入了思想内涵,即把仁纳入了传统礼仪文化之中。仁是礼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化和具体化,克己复礼为仁,

5、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也(《论语颜渊》)。孔子崇尚德政、追求礼治,礼治的目的是德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理想的社会是外有礼乐、内有仁义,礼追求社会秩序,乐追求社会的和谐适中,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是以礼节和。礼乐是手段,德政是目的。孔子认为重建社会秩序要做到正名,即做到亲亲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按照礼的要求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各司其职,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  孔子提出的礼制思想还表现在做人做事讲究秩序和规范

6、上,体现在个人行为上。在做人方面,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在做事方面,孔子提出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季氏》)。体现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君使臣以礼,臣事臣以忠。在构建社会秩序上,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孔子在传统中国礼仪文化方面的贡献,是在传统的礼仪仪式中充实了道德和仁义等思想内涵,使外在的礼仪行为具有内在的精神灵魂,礼行于外,德诚于中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礼记》),把对外在仪式的崇拜发展为对内在道德的信仰,并追求外在仪式与内在道德精神品质的和谐统一,使外在礼治的强制

7、性走向了内在道德信仰的自觉性。比如孔子曾反问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意思是说,难道仅仅玉帛、钟鼓就是礼乐吗?所以孔子提倡节俭,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仪只是外在的形式,孔子是要人们通过外在的礼仪表达内在的道德诚意[2]。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  二、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道德性本质  孔子提出的恢复周礼,让统治者服从道德规范并遵从一系列的礼仪行为,以此垂范天下,从而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也就是恢复周

8、代和周代以前最高统治者作为道德楷模的理想统治模式。  在西方社会,柏拉图最初追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