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

中国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

ID:22147684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7

上传者:U-991
中国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_第1页
中国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_第2页
中国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_第3页
中国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_第4页
中国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中国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以地大物博而著称的文明古国,拥有广博多样的地域自然环境、富有特色的聚落群体和特定的人文环境,而崇尚“儒”、“道”、“孝”的中华民族也有着自己特殊的美学取向,善于用道家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一系列的儒家纲常去约束人在社会中的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美学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逐渐得到重视。当代中国城市的景观设计受到国外“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在设计思维上表现出了情与理权衡的偏差,我们惊叹于中国城市面貌的巨变却乐不自知。本文分析了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并试图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寻求符合国人审美心理的现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新可能性。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中国传统美学  1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与不足   当前,我们生存的城市环境已经渐渐使我们的感觉器官变得麻木,无论是城市的景观设计还是对人类内心的慰藉,都是难觅踪影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大江南北,从现代化的大都市到偏僻的小乡镇,城市景观的视觉面貌已经渐趋相同。其基本构筑主要包括:城市原有特色风貌和城市肌理的轴线对称的景观大道改变,偏离普通人基本需求、大尺度的、奢华的城市广场以及河床被淤泥和烁石淤塞的所谓滨河景观区等。  在这个以知识的突破性发展为特征的时代里,科技的进步激起了人类控制自然的勃勃野心,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部分中国人的小农意识膨胀为暴发户意识,再加上部分追求政绩的城市管理者的倡导,急于建设与本地经济实力并不相称的亮化工程,从而造成了经济的极大浪费和自然资源遭破坏的后果,而城市的景观设计也出现了不足。  2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  中国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按其理论根源可追溯到始于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城市美化运动”源于16世纪欧洲的“巴洛克城市”,“巴洛克城市”是文艺复兴理想城市的演进,其基本特征是:轴线对称、强调几何的形式美以及气派、豪华的景观。“城市美化运动”一词最早是马尔福德·罗宾逊在19世纪末借助于芝加哥世博会针对美国城市的美化和形象改进提出来的,倡导者希望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强调户外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从而营造一个具有高效的市政中心、整洁的城市环境和有清晰等级交通系统的城市环境。  无论是从纯审美角度把城市景观设计看成是纯艺术的作品,还是把城市的整体设计当成一个建筑实体来设计的建筑,都会忽略城市的系统性和服务性,造成了城市景观建设过分强调视觉效果,与资源的极度浪费。这种城市建设模式在后来的“巴洛克城市”典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如:维也纳的城市环状景观带。尽管“ 城市美化运动”在优化城市建筑的艺术特征、软化建筑硬质线条以及建造整洁、优美的城市公共空间方面有一些正面的作用,但由于城市管理者在构筑城市的视觉美时是以牺牲城市的经济性和健康性为代价的,由于其设计思维缺乏对人基本需求的关注,从而失去了本该有的城市活力。  3对我们有影响的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的传统美学是以审美意象为主要特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前秦时期。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中国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思维方法甚至直到今天还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成为处理特定问题的惯性思维定式。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位哲学家和美学家,老子曾提出了一系列的范畴,如:“道”、“象”、“虚”、“实”、“妙”等,老子提出了唯物色彩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提出“道”是万物的起源,是宇宙的基本评价尺度,“道”的不断的往复和衍生有了无限的空间的变换,因此,中国人在看待空间界限上与西方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人善于使用隐喻的手法来有意味地暗示和模糊空间的界限,并利用无处不在的“道”和“气”去强调整体的宇宙观,这样的整体宇宙观自然包含人的微妙构成,因此,在老子的哲学观中,处处闪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点。  如果说老子的道家美学属于整体的宇宙观、自然观,那么孔子的美学则倾向于伦理纲常的社会观。孔子重视个人的美育在社会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欣赏自然美方面,孔子提出了“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认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同样要符合欣赏主体的道德观念。  4中国传统美学的与现代中国城市设计的思考  4.1审美维度——从理性到感性的回归  “道”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去具体表达的概念,道家哲学主张万物在宇宙中的各得其所,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有机体,人类也是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道家哲学关注人对宇宙万物的情感反应,并由此来引导人们遵循宇宙的自然规律,道家哲学强调宇宙万物都处于永恒不断的变化之中,一座城市的演化和发展也同样是如此。从人类最初对于天与地的敬畏发展到当今信息时代人类对于理性知识的过度迷恋;科学技术的急速发达膨胀了人战胜自然的信心,其最充分的表现莫过于全社会对艺术、哲学等感性知识的漠视和对技术、形式、教条的盲目崇拜,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直觉、情绪和情感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作用,更不会否认完满的人格对于掌握着先进的理性知识的个体的重要性。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由确定性、单一性、排斥情感向随机性、多维性和情感性转型的时代,但对于感性的再次关注并不代表对理性所崇尚的高效率、技术、民主等工业文明理念的否定,也不是回到当初人类对自然界愚昧信仰的时期,而是把它们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重新的理解,如:人性化的、情感的、偶发的等等。因此,我们对于未来城市面貌的可能性和丰富性要有更加全面多维的理解和应对。城市景观设计从理性的发展向感性的过渡,突出体现人性。   4.2审美高度——从局部到整体的全局考虑  儒家哲学强调伦理纲常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要求无论是人的审美、对艺术作品的评析还是对自然景观的赏玩,最终都归向对等级社会秩序的维护。我国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修筑都城时都会通过构筑一系列不同等级的城门、牌坊等去实现各个空间主次序列的有效转换,甚至包括属于城市空间最低构成元素的北京四合院,其主次尊卑有序的空间序列也无不承载了深厚的儒家文理积淀。一些城市的景观设计以及应用功能并没有把人的功能需要和情感需要作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的各个功能分区往往既不清晰、不合理,市民缺乏适宜的心理过渡空间,因此每个人都在这个毫无人情味的城市中匆匆而过,没有留恋也不愿意做长时间的停留,而建成后的超大尺度的城市景观轴线和城市广场,也往往只是从理念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出发,并没有考虑到普通市民的功能和心理需求。一方面是超大尺度、豪华的城市广场,另一方面却没有为城市居住者提供功能合理、整洁宜人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这种行为只会为社会增加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而这些都是与儒家道德的美学的初衷相违背的。城市景观设计应该回归到整体的设计,从人们的角度出发,设计实用舒适的城市。  5结论   在传统中国美学中,蕴含着可以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一席之地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们并不缺失,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经济和文化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在我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去发掘和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美学与之结合有着深远的意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