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ID:22132815

大小:60.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7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第1页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第2页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第3页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第4页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第5页
资源描述: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挑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分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征,解析“卓越工程师”的内涵,介绍了地方高校“卓越计划”123模式,并在改革实践中产生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培养模式创新、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队伍建设、国际化特色等方面走出独具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师资队伍  [简介]俞松坤(1965-),男,浙江余姚人,宁波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浙江宁波315016)  []G647[

2、]A[]1004-3985(2013)21-0021-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2010年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挑战了我们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在实践中大胆实践探索。作为首批“卓越计划”试点的地方高校,更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走出独具特色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培养地方建设急需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一、“卓越工程师”的内涵  相对于在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而言,卓越工程师是指从事相关工程技术工作的优秀技术型人才。一般情况

3、下,“卓越”是指非常杰出,超出一般的意思。“卓越计划”中的“卓越”是指各种类型的工程师都可以追求卓越,更多的是强调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态度,是一种发展的质量标准。严格意义上的“工程师”是指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评上工程师职称的人才。“卓越计划”中的“工程师”泛指高校培养的具有工程师基本能力,并有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工程师职称潜力的后备工程技术人才。现代工程是技术与社会多因素的综合体,是多学科融合、多技术集成的复杂系统,呈现出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综合性、集成性和社会性等特征。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EC2000的

4、十一条毕业生能力标准和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FEANI)制定的十六条欧洲工程师业务能力标准都更加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多学科的背景、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终生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社会人文和经济管理、环境保护等知识。因此,未来的“卓越工程师”的基本素质特征,不仅体现于“会不会做”,而且体现于“该不该做”(取决于个人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可不可做”(取决社会、环境、文化等外部约束)和“值不值做”(取决于经济与社会效益)等①。实践证明,“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主要并不在于其专业知识更丰富,也不仅在于其解决问题

5、的能力更强,而在于其综合素质更高②。高等工程教育所造就的不是“卓越工程师”,而是打造“卓越工程师”潜质和基础,因此应该超越“专业教育”的框架来加强“素质教育”,更要凸显工程理念、工程伦理、工程文化、工程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二、“卓越计划”的特征分析  1.联合培养。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企业拥有高校不具备的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真实的工程环境,以及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因此“卓越计划”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卓越计划”的突破之处就是要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

6、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企业要配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并为学生开设专业课程③。强调学生要有不少于一年的企业学习时间,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工程职业教育任务,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深入工程实践一线锻炼,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工程设计和工程开发,“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2.标准引导。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既是衡量培养质量的依据,也是满足企业需求的体现。按照标准进行培

7、养也是国际工程教育通行的做法④。“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由通用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学校标准三个层面构成。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制定通用标准,从国家层面规定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育部与行业部门联合制定行业专业标准,依据通用标准的规定明确本行业主体专业领域的工程型人才培养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的规定,结合本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挑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分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征,解析“卓越工程师”的内涵,介绍了地方高校“卓越计划”123模式,并在

8、改革实践中产生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培养模式创新、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队伍建设、国际化特色等方面走出独具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师资队伍  [简介]俞松坤(1965-),男,浙江余姚人,宁波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浙江宁波31501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