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26713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7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喜剧性死亡意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文学作品中的喜剧性死亡意象:喜剧性死亡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经常涉及的美学意象。作为与古典式悲剧相对的美学要素,喜剧性死亡因其独特的“陌生化”效果而更能表现的思想深度和复杂心理,留给读者更大的思考空间。本文通过对喜剧性死亡意象的理论探讨和实例分析,揭示了文学作品中死亡喜剧性的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喜剧性死亡意象黑色幽默情感理性情境 提及死亡,我们总是想到悲剧。实则,死亡并非悲剧的专利,也绝非悲哀情感的注册商标。在文学艺术的海洋里,死亡、悲剧、痛苦和绝望在逻辑上并不是绝对一致性的存在。甚至,在某些艺术境界里,死亡呈现出一定的喜剧色彩,从而引发
2、读者笑的情绪。在美学欣赏中,我们将其称为“陌生化”或“悖谬”的艺术效果。 在一般的美学意义尤其是古典美学意义上,死亡和悲剧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系。然而,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在于它对自我的否定和自由象征,它永远处于不断的创新过程中,这种反叛在形式上造就了文学艺术中的喜剧性死亡意象。喜剧性死亡意象的产生,“一方面归因于艺术力图创造陌生化的情景,利用审美欣赏的间离效果凸现自我的独创性,从而获得新颖的感性形式和符号形式;另一方面,喜剧性死亡意象归因于近代人格的自我分裂与异化,它呈现出思维方式超越传统的转向。”①在文学文本中,悲剧性的死亡意象多与古典艺术观念相关,
3、而喜剧性的死亡意象则主要体现在现代艺术观念中,和“黑色幽默”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并隶属于黑色幽默的范畴。在美学意义上,黑色幽默体现为强烈的喜剧或闹剧色彩,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恐、自我挣扎的徒劳,它排斥死亡崇高的概念,否定理性和必然性的参与,强调命运的病态和荒谬,表现一种大难临头的幽默。接受美学上,黑色幽默是一种笑与泪的协奏曲,笑声中贯穿着绝望情绪,喜悦中渗透着死亡情结。 单就死亡来讲,黑色幽默既是对死亡的恐惧和愤怒,又是对死亡的微笑和渴望,它体现悖论化的似是而非的情绪。黑色幽默是一种含泪的微笑,
4、是“绝望的喜剧”形式。与之不同的是,喜剧性的死亡意象并不完全排斥理性,相反它接纳理性,跟随必然性的召唤,显现精神内在的自我分裂,并且展示社会性和心理性的矛盾冲突,赋予死亡以哲学的意义。就“黑色幽默”这个概念而言,它认为世界是荒谬的结果,否认理性的存在和意义。与之相对,它认为死亡是无限可能性的结果,死亡的偶然性、可能性和可笑性被联系起来,并被刻画为反崇高的喜剧行为。“黑色幽默”消解了传统文学文本中死亡的崇高性和严肃性,死亡意象只是整个生命过程中无意义的悬浮状态。死亡不再是精神深处的焦点,不再是哈姆雷特倾其一生所探寻的“Tobeornottobe”,它只是美
5、学欣赏中一个普通的问题,是主人公和其他人物无可奈何的选择,是思想混乱的无意义的伪命题。换言之,在黑色幽默的知识框架中死亡不再有理性的羁绊和束缚,它脱离了哲学性而沦为没有思想的空壳。 作为黑色幽默的代表人物,海勒认为死亡实是件可笑的事情,并在其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阐述了死亡的可笑性和无理性。整个世界都处于荒谬性之中,人的死亡也不例外。死亡不再具有古典的神圣高尚性,死亡主体也不再是传统的神话人物和英雄,死亡的严肃性和悲剧性因世俗的荒诞和无聊而丧失,死亡成为令人发笑的无聊游戏,而这种游戏毫无规则可言,一切听从于自身之外的荒谬的“绝对命令”。小说主人公尤
6、索林和其他人物既嘲笑死亡又被死亡捉弄,既面对别人的死亡微笑,又面对自己的死亡境遇微笑。死亡的人物成为荒诞命运的一枚棋子,历史则是一张布满阴谋和陷阱的棋盘。小说中,死亡被浸染在喜剧性和荒诞无聊的气氛中,构成审美趣味的要素之一。黑色幽默范畴之外有关喜剧性死亡意象的作品一般富含理性概念的色彩,死亡意象体现人物精神的自我分裂,并带有相对明确的意义。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将残酷社会背景下的死亡悲剧喜剧化,表现对历史的价值评判,维护了理性的崇高,鞭挞了社会的愚蠢和腐朽。在马尔克斯笔下,死亡体现为精神的自我分裂,但是,这种分裂不是简单的异化和对
7、心灵痛苦的描述,而是表现为亡者对死亡的自我讥笑和嘲讽。这种自我否定的死亡态度,为小说蒙上了一层迷幻的色彩,给读者以陌生化的审美效果。死亡的严肃性被消解,其所蕴藏的深刻含义却通过喜剧化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小说文本中。布恩蒂亚少校之死,墨尔基阿德斯之死以及其他小说人物的死亡,都不同程度地被铺上一层喜剧性色彩,让读者在发笑之余,领悟历史的荒诞和复杂。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喜剧性死亡意象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并不是一致的,它们的审美性存在于文本内在的隐喻意义。从情感层面来看,喜剧性的死亡意象通常是和读者共同的同情对象,对文本人物之死不给予情感否定。而从价值层面
8、来看,喜剧性的死亡意象不一定是和读者共同肯定的价值对象。由于喜剧性死亡意象的悖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