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小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小议:H319:A: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开放情境,增强课程活力 新大纲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2、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改善师生关系,构建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体系。时间和空间是确定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条件,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即自学或操作或讨论或有选择地朗读等。可采用个别自读,小组
3、讨论,组织质疑,小组交流等形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人人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 2.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学生自主探索需要一种内在的欲望,假如学生这种欲望和勇气被调动起来,他们将会有效、深入地进行探索活动。要怎样激发这种欲望和勇力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动机。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应抱以热情的期望,用激励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索的情感。 3.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过去的应试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承,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滋长了学生的依靠性,阻碍了学生
4、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大胆探索,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在大自然、社会、家庭中去寻找可利用的景观和话题去获取教材以外的信息。 4、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探究氛围容易形成。 二、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
5、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教会质疑方法,“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主动参与教学动态过程的关键。那么,在阅读时应从何处质疑、怎样质疑呢? ⑴从课题
6、处启疑 文章的题目往往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生疑,如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一上课,教师就指着课题问同学:“看了课题,你想到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谁毁灭了圆明园?”“圆明园的过去是什么样的?”“圆明园的现在怎样?”听了学生的提问,教师在题目边打四个大问号,并及时赞扬同学问得好,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想边交流、议论。 ⑵从关键词上激疑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关键词在文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键词,便可领会文章的意旨。如《再见
7、了,亲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一词,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什么?”“这个词说明了什么?”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自读课文,朝鲜大娘对自愿军战士的友谊就不难领悟了。 ⑶在重点句中导疑 重点句是指课文中的中心句或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它们在文章中起到概括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思想和承转的作用。如教《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重点句,围绕它质疑,学生就提出了“‘狭路’是什么意思?”“文中的‘狭路相逢’什么意思?”“‘勇’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对这重点句一旦理
8、解,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⑷从看似平常处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