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应该具有“探究”味.doc

物理课堂应该具有“探究”味.doc

ID:22101469

大小:83.07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7

物理课堂应该具有“探究”味.doc_第1页
物理课堂应该具有“探究”味.doc_第2页
物理课堂应该具有“探究”味.doc_第3页
物理课堂应该具有“探究”味.doc_第4页
物理课堂应该具有“探究”味.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物理课堂应该具有“探究”味.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物理课堂应该具有“探究”味摘要:前不久参加了2016年10月江苏省初中物理优秀课评比暨观摩活动,感悟颇多.通过自己不断地教学尝试以及与专家和各选手的探讨交流,对苏科版九年级物理“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对初中物理课堂的核心学习行为有了新的感悟,笔者认为初中物理课堂应具有“探宂”味,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培育才有更大的可能.关键词:能量;初中物理:探究作者简介:周洁(1980-),女,江苏海安人,学士学位,屮学一级教师,无锡市教学新秀,曾获江阴市课堂教学大比武一等奖,无锡市初中物理评优课一等奖,江苏省初中物理评优课二等奖;

2、贲可敬(1977-),男,江苏海安人,学士学位,屮学高级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曾获江阴市课堂教学大比武一等奖,无锡市初中物理评优课一等奖.刘炳?N教授主编的苏科版物理教材第十二章第一节“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师一般的授课思路大致如下:首先,通过实例说明能够对外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然后再归纳具有能量的物体具有的共同点,顺势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接着是结合实例或小实验请学生猜想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说出是质量和速度,强调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对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探究也是如此.在没有参赛之前,设计的基本

3、思路也是如此,?X得这就是科学探宄的几大步骤的具体体现.但是,沉下心来仔细思考,发现其中确实存在诸多不妥之处.一是自从2011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颁布后,各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均经过改编,但对此课的教学似乎己经形成固定模式而没有及时改变,这反映出教师在备课时钻研课程标准和研读教材不够;二是课程标准的制定者和教材的编者越來越强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探究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教师在充分预设下的“实验验证”有着本质区别.下面,笔者就结合教材解读及教学构思浅谈自己对这节课教学

4、的一点认识.1探究应该基于事实提出问题就本课而言,在引入部分,教材出示了两幅图片(图1).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要规定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最大速度?脚踩滑板从高处滑下,为什么会越来越快?这两个问题其实包含了两条物理原理“运动的物体是具有能量的,能量和速度及质量有关”“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两个句题的圆满解决就意味着这节课的学W目标己经基本达成.作为教者,理解了这一层含义以后,在引入课题吋需要做的应该是基于生活实际提出类似问题供学生探讨,激起探究的兴趣,例如我们可以给出一段车祸视频,提出问题:两车相撞时的破坏程度可能与哪些因素有

5、关?这个问题的抛出更开放、更有实际价值.教材在展开“动能”探究时,先指出“一个物体能对另一个物体做功,就表明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并且出示了两幅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图2)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功”,知道做功的要素,这里要涉及的是对功的进一步了解,即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因此比较物体能量大小可以看它对其它物体做功的多少,具体语言我们可以不用在课堂上明示.但是,我们要设法将文木语言转化为学生可学的形式,这是教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例如,我们可以请学生举出实例,也可以通过实验帮助学

6、生认识,从而明晰“比较物体动能大小可以看它对外做功的多少”.阎金铎先生曾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了初中物理学习,他认为初中物理的学习应该追求一种“具体模式”,注重“形象为主,具体地学”,注重“情景交融,直观地学”.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也认为初中物理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朴素的认知基础之上的,离开实际生活,学生缺乏了感知的灵感;离开实际问题,会抹杀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探究应该基于事实提出问题.2实验是具体生活现象的物理模型“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的核心,它既是建立“物体能做多少功,说明具冇多大能量”这一朴素认知的基础,更是

7、为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探究提供了思路.所以应该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而不能仅仅是演示实验.编者的意图是先让一个物体运动起来,然后去撞击一个木块,看木块被撞击距离的远近,从而判断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如果我们在组织教学时,采用先举例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再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宄,就会失去科学探究的味道,减损学生思维养成的视角.笔者的建议是按照如下步骤操作:首先,是顺着图2中“运动着的锤子能将钉子钉入木板中”,说明比较锤子动能大小可以看钉子被钉入的深度,然后引导学生设计一个更加明晰的方案来比较物体动能大小.提出选择一个木块“代替钉子”,

8、选择一辆“小车”代替锤子,改“钉子被钉入的深度”为“比较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为了让小车具有动能,可以让小车从斜面滑下.这样就将生活的现象进行了模型化处理,增强了可控性和可测性,从而在头脑屮形成如图所示(图3)的实验情景.其中构建斜面的模型是体现“探宄”行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