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057250
大小:5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6
《微电子沙漠的拓荒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微电子沙漠的拓荒者2010年,澳门大学教授余成斌成一为澳门获得何梁何利奖的第一人。一时一间,澳门本土为这名年轻的科技学者一骄傲不已。今年,余成斌再次以“高性一能模拟与混合信号集成电路技术的设一计与开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等奖,澳门大学微电子学科再次引起一祖国大陆的关注。能够取得今天的成一绩,余成斌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岁月。由一他开启的这段旅程,如今已经有越来一越多的澳门人与他同行。一一开拓澳门微电子荒漠1991年,余成斌毕业于广州暨南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的余成斌一回到澳门工作,一直都对电子十分感兴一趣
2、的他却发现,澳门的电子产业并不发一达,相应的工作也很少。工作两年后一余成斌依旧忘不了自己的电子梦,恰逢一此时澳门大学开设了电子学科,余成斌一便毅然进入澳门大学开始了硕士研究一生课程的学习。聊起自己最初的选择,余成斌作为一—名科研学者的敏锐眼光显露无疑。当一时年纪尚轻的余成斌已经预见到微电子一科研在未来将是整个电子行业发展的趋一势。“所有的产品都是由微电子芯片发一展出来的,比如、平板电脑等,所以一电子芯片是未来最主要的发展方向。”一然而,在当时以博彩旅游业为支柱的澳门,微电子产业可谓是一片空白。余成斌的导师马许愿从
3、葡萄牙来一到澳门大学,师徒二人借着澳门大学十一分有限的资源开始了澳门最早的微电一子科研。“当时的澳门没有任何这方面一的资源,我们当时把这种情况叫做‘沙一漠’。”软硬件设施几乎为零,资料文一献也没有。为了查找文献和资料,余成一斌在每个周末都要往返于香港澳门两一地,到香港的大学图书馆去查找。‘‘那一时候不像现在,有电子版的资料,以前一都是文献,需要积累。我每周六日都到一香港查资料,复印后回到澳门,下个星一期再去。’’余成斌回忆道。不仅是资料稀缺,当时余成斌要一搞科研连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环境都没有,做研究都要在澳门与导
4、师以前一所在的葡萄牙学校两地穿梭。用电子一软件做设计讲究速度,在葡萄牙从事一科研时,由于大学里白天用户多,速度一慢,余成斌索性就将研究时间颠倒过一来,每次都是下午才去学校,一直工作一到第二天中午。才一年多,余成斌在葡一萄牙就瘦了一30几斤。然而生性温和乐一观的他回忆起这段艰辛往事时却依然一能够调侃地说:“这样很好,我本来就一胖,这是一次很好的减肥疗程。又能做一出成果,又能减肥,一举两得。”如今,余成斌已在国内外主要是一IEEE/IET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一超过120篇(SCI/EI收录超过100篇)一和专著4部,
5、已获授权、申请及注册国内外专利十多项和获奖二十多项,建立一了扎实的具有自主科研创新能力的本一地团队及丰硕的创新技术成果。如今,一在政府、澳门科技发展基金以及澳门一大学的共同关注与努力下,微电子科研一的资源也已得到极大的丰富。当时的余成斌搞科研纯粹是出于一个人兴趣与对科研发展的愿景,所以,一条件的艰苦于他而言远远不及能够从一事自己心爱事业的快乐。也许当初他也一未曾想到能够达到今曰的成就,然而一收获总是在悄然之间来临,那么的顺一其自然。二一树人立业,造福百年当余成斌在微电子科研领域攻克一一道又一道难关,终于取得一些成
6、绩一的同时,他也不断在想,如何将这门学一科继承下去,让它在澳门的土地上生根一发芽,开枝散叶。于是,人才培养成了一他科研之余另一个重要的课题。“开始的时候是我一个人创业,后一来要把技术慢慢转移给学生,这是比一较艰苦的经历,因为学生也要一点点带一出来。而且澳门当时的环境不适合做一科研,以前没有微电子这个领域,怎么一去影响学生,让他们觉得这个领域有一发展,这需要很多年的努力。在澳门可一能很多人都不能理解我们做的事,在一这样的情况下要吸引学生,让他们觉得一有出路,这也是艰难的过程。”谈到人一才的培养,余成斌总是有着许多思
7、考。一为了能够让学科和人才得以为继,他也一想出了许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一开始谈不上管理,我的目标一就是要让大家建立一个信念,让大家一知道,这个行业的前景和愿景,要把他一们带领进入这个行业,他们才会有动一力。”余成斌说。那时,为了使学生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开阔眼界,余成斌做出了一一个国内任何大学可能都无法做到的一事情:让优秀的发表过文章的硕士研一究生走出去,去国外参加各种学术会一议。这种难得的机会,通常意义上只有一教师才能获得,然而,余成斌为了让学一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学科领域的前沿知一识,接触更多的国际大师和专家学者,
8、一多年来一直鼓励学生走出去。“一一个学生去一次美国、欧洲费用也是很高的,一但是这很值得,因为我自己以前也经历一过。出去后视野会更开阔,会认识很多一朋友,国际水平的发展状况会让你更一有动力去做得更好,国际大师就像明一星,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我们的一目标是国际一流水平,所以要让学生去一感受什么才是真正的国际水平,而不是一老师去告诉他们。”这种模式收效显著,余成斌说,学一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