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723299
大小:22.4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6
《中国风投拓荒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风投拓荒者 北京,建国门外中粮大厦,毗邻长安街,西瞰金融街。从6楼俯瞰窗外,路上车水马龙,IDG中国总部办公室即坐落于此。而十多年前,这里远没有今日的繁华和喧嚣。 1991年,熊晓鸽出国5年后首次回国,并且第一次来到深圳,当时的特区充满了创业的激情。在这里,他碰到了很多湖南大学的同学,“很多人都想来创业,”熊晓鸽被他们的创业热情所感染,“我说你们应该去找VC。”但令他吃惊的是,当时竟然没有一个人听说过VC是什么。 熊晓鸽立即向总部汇报,要在中国发展风投业务,他的想法得到了IDG创始人、董事长麦戈文的大力支持,麦戈文也认为中国经
2、济将获得较大的发展机会。 当时,嗅到中国机遇的不只IDG一家。1991年,一些国外的大牌VC也曾来到中国考察,但是与熊晓鸽的乐观不同,他们看得十分黯淡。 “中国连招聘一个可以用的MBA都没有,”一家国际大牌VC如是说,“中国市场也没有风投的环境。”正是这一错误的判断,使许多国际大牌VC失去了最早布局中国的机会。 而熊晓鸽却有不同的看法,由于从1988年开始就在美国以《电子导报》(ElectronicBusiness)记者的身份活跃在硅谷,采访过众多的创业者和风投公司,所以他对风投的运作模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
3、展,在美国成功的风投模式,一定可以在中国成功复制。于是,在熊晓鸽的推动下,IDG开始在中国谋篇布局。1992年,熊晓鸽开始了在国内长达20年的投资之旅。 万事开头难。1992年,在中国没人知道风投,没人了解风险投资。 熊晓鸽去一家企业谈投资,因为大家都不懂什么是风险投资,解释起来也就颇费口舌。“当时我也很年轻,又是一张娃娃脸,说半天人家都不相信,觉得我们就像一家皮包公司。” 有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对熊晓鸽说,“小兄弟,我看你既不抽烟也不喝酒,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坏毛病,我相信你不是骗子。不过,你要给我这么多钱,等我把企业做好了,你还要退出
4、去,你这不是傻吗?” 这让熊晓鸽深刻地意识到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风险投资,于是,他决定在深圳举办一个风险投资论坛。不过,广告也做了,消息也发出去了,报名的人却寥寥无几,熊晓鸽心里凉了半截。正好当时计算机很火爆,熊晓鸽决定赶一下“时髦”,将论坛改名为IT投资论坛,“结果一下子来了很多人。” 为筹办这次论坛,熊晓鸽花了不少心思。不仅邀请了不少国外风险投资大腕,还请来了IDG创始人麦戈文,更重要的是,他还请到了时任电子工业部主管计算机的一位司长。 “国外那么多的IT企业,早期很多都是靠风投做起来的。”这是论坛给听众带来的最大震撼。而电子工业
5、部领导的到来,却给熊晓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论坛结束后,熊晓鸽接到电子工业部的电话,邀请他为电子工业部司局以上领导做一次风险投资的介绍。 熊晓鸽回忆说,“当时还没有PPT,只有投影仪。”于是,他自己精心准备了幻灯片。“我把美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情况做了介绍,还对风险投资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提出了个人建议。”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的胡启立竟然也出席了讲座。后来部领导对风险投资模式给予很高的肯定。 在日后的工作中,来自主管部门的支持让熊晓鸽的事业逐步驶入快车道,这种支持对IDG在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而熊晓鸽不仅熟悉国内的
6、游戏规则,又有国际视野,新闻传播记者出身的他,更是深谙如何处理各种关系,特别是如何与政府建立良好关系,这对IDG的发展大有帮助。 2000年以后,IDG的基金规模快速扩张。2005年11月,IDG与AccelPartners共同发起的IDG-Accel中国成长基金I成立,初定规模为2.5亿美元,而实际募资总额达到3.1亿美元。从这次融资开始,IDG资本一改此前十年仅有IDG集团一个有限合伙人(LP)的格局,而是将外部颇多有名的LP引入进来。这只是IDG资本扩张的开端。此后5.1亿美元、6亿美元……多个基金募资纷至沓来。 2011年,
7、整个风险投资行业遭遇到了“退出难”的困境,IDG亦不例外。2011年,海外机构对中国概念股的做空,让以赴海外IPO为重要退出途径的VC/PE机构遭遇寒流。自2011年以来,众多赴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处境艰难。做空机构频频出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屡被质疑,不少公司已经退市或是濒临退市边缘。更严重的是,负面效应似乎在短期内堵死了后续公司的赴美上市之路。 “谁也不能预测股市。”熊晓鸽说,中概股在海外遭遇做空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协议控制’(VIE)的先天缺陷,还有公司内部治理的一些问题”。在他看来,这也是一个好事儿,能促使公司的内部治理和法
8、律体系更加完备。 熊晓鸽认为,现在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概念股信心不足,未来中国概念公司海外上市的门槛要求会更高。他说,国内一谈到创业就想到IPO,“其实在硅谷,有一个共识,能够以高价格把公司卖掉与IPO同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