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学精髓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谈国学精髓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ID:22054189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6

浅谈国学精髓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1页
浅谈国学精髓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2页
浅谈国学精髓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3页
浅谈国学精髓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4页
浅谈国学精髓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国学精髓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国学精髓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国学现代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中蕴涵着丰富的国学资源。系统梳理和挖掘其中蕴涵的国学精髓,充分汲取和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对于我们和谐社会理想的最终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故而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国学和合文化和谐社会传统文化  :D24:A    OntheEssenceofTraditionalChineseLearningand  BuildingAHarmoniousSocialistSociety  onioussocialistsociet

2、y,the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learningistheculturalbasisforbuildingaharmonioussocialistsociety.ThenotionofharmonioussocialistsocietycontainsabundantconnotationsoftraditionalChineselearning.SystematiccardinganddiggingtheessenceoftraditionalChineselearningandfulllearningofitsbeneficialingre

3、dientsareofgreatsignificancefortheultimaterealizationofaharmonioussocialistsociety.Therefore,traditionalChineselearningistherootofChinesecultureandtheculturalbasisforbuildingaharmonioussocialistsociety.  Keyoniousculture;harmonioussociety;traditionalculture    1国学的内涵  国学相对于新学它指旧学,相对于西学它指中学,是以西方文化

4、为参照物对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宫·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孔治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围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周代的“国学”只是指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此后历代更替,国学也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如“国子监”、“太学”。进入20世纪以后,国学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代名词,邓实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胡适认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

5、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由于胡适当年在学术界的地位很高,现代人对“国学”的理解,一般沿革于胡适。因此,对国学的理解,从广义上说,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文、史、宗教、艺术、数术方技等均包括其中;从狭义上说,国学是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它蕴涵着先哲们极其丰富的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汲取古代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思想精华,把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和合”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源远流长,历久而弥新。“和”指的是和谐、和平

6、、和睦等,“合”指的是融合、集合、汇合等。“和合”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国语·郑语》中的“商契能和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是说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此后,“和合”这一概念又被儒、释、道等中国古代各个学派广泛接受。至此,先秦时期产生的和合文化,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德行高的人讲究协调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而德行差的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讲究协调。孔子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性,认为不同的事物通过互补,可以达到和谐之状态。而真正内涵是在坚

7、持原则的前提下,不同意见的人求同存异,友好合作。“和而不同”,即包含着差异的对立面的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此外,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还强调“和为贵”,“知和而和”,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也倡导“知足”与“不争之德”。在思维定势方面,中华文化是倡导中和主义的。“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之为德也”,“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由此可见,重和谐的价值取向是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