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剪力墙结构转换层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框架剪力墙结构转换层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ID:22052317

大小:5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6

框架剪力墙结构转换层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_第1页
框架剪力墙结构转换层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_第2页
框架剪力墙结构转换层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_第3页
框架剪力墙结构转换层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_第4页
框架剪力墙结构转换层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框架剪力墙结构转换层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框架剪力墙结构转换层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框架-剪力墙结构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高层建筑中。这些带有转换层的结构具有传力途径发生突变、抗侧力构件竖向不连续、结构受力复杂的特点是高层建筑中的薄弱部位,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整体性安全,必须重视转换层的施工。  关键词:框架剪力墙结构;转换层施工;预应力      现代高层建筑正向综合用途、多功能方向发展,目前高层建筑通常下部楼层作为餐馆、商店、文化娱乐设施等,中部楼层作为办公用房,上部楼层为住宅、旅馆,甚至有的顶层还设置旋转餐厅、运动场或直升飞机停机坪。不同用途的楼层,不同大小的开间,需要不同的结构形式。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需求,必须在结构

2、转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在高层建筑结构中,设置转换层将使结构竖向刚度均匀性受到很大的破坏,转换层结构的竖向承力构件柱、不连续和墙截面的突变,使得结构的受力路径发生变化,结构整体响应复杂。因而转换层为高层建筑结构中的薄弱部位,其抗震性能较差。在施工过程中应该重视转换层的施工,控制其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期望其尽量少的影响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1工程概况  东莞某综合性大厦,为28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地下2层,地上26层,屋面总高度86.9m。由于需要将下部商用大空间转换成上部的住宅小空间,因此在四层设置转换厚板,板厚1.8m,将其上部的剪力墙结构体系转换成下部的框剪体系。  本工

3、程转换层厚板厚度1.8m,结构自重及施工荷载为53.6kN/m2,若采用一次浇筑法,单靠下层楼板难以承受如此大的荷载,而采用分层卸载的方法则必须从地下室底板起搭设5层支撑架,靠各层楼面的变形协调来传递荷载,这样既不经济也不能保证楼板不出现开裂现象。经过计算分析比较,确定采用分层叠合浇筑法,将转换板混凝土分成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0.8m,待其强度增长达到90%后再浇筑第二层1.0m厚混凝土,利用第一层先浇筑完成的板承受第二层后浇板的施工荷载,转换板的钢筋相应分两层布置和绑扎。  2厚板转换层的模板支撑系统  模板支架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钢管采用外径48mm、壁厚3.51mm以的

4、焊接钢管,立杆用3.6m的整根钢管,中间不设接头,间距为0.5m×0.5m,立杆下满铺2.5cm厚木板,水平方向设拉杆四道,并设剪刀撑。顶端横杆与立杆的扣件下加设1个扣件,以增大抗滑移能力。顶端横杆上放10cm×10cm木擦条,间距为40cm。转换层的侧模用钢筋在相应位置与暗梁主筋拉接,外部与模板背楞固定。经验算支撑体系满足第一步0.8m厚混凝土的施工要求。  在转换层施工其间,1~3层的梁板支撑均不拆除,在第一步0.8m厚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在第二步1.0m厚混凝土浇筑前,松开三层模板支撑顶端横杆与立杆的扣件进行卸载,然后再全部上紧,以使第一步0.8m厚混凝土板和模板

5、支撑系统共同承受上部荷载。在第二步1.0m厚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全部模板及支撑。  3钢筋工程  钢筋绑扎分两次完成,先绑扎下层0.8m范围内两层钢筋,待混凝土浇筑完并处理好上表面后再绑扎上部1.0m范围内钢筋。转换厚板1.8m高整板各层钢筋X片的固定,使用钢筋作立杆焊接形成间距1m的架力X,作为各层钢筋的支撑体系。在0.95高的位置增设Ф100双向钢筋X,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避免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引起的混凝土开裂。  4混凝土工程  4.1混凝土配合比  转换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提前进行试配,采用掺加粉煤灰和外加剂技术,调整混凝土配合比。  4.2叠合浇筑

6、层表面处理  在分层浇筑的两浇筑层结合面采取特殊处理措施,保证两层混凝土板协同工作。预留坑槽:在先浇层板上表面留设间距1m呈梅花形布置的混凝土坑槽,槽深100mm,平面边长300mm,通过预埋木盒来实现。  混凝土表面处理:对先浇层板混凝土上表面,在混凝土初凝前涂刷一道高效缓凝剂,混凝土终凝后立即用水冲洗即可露出表面石子,下次混凝土浇筑前再充分水润。  4.3混凝土浇筑  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分层捣实混凝土。通过检测第一层0.8m厚混凝土浇筑时留置的同条件养护时间的强度,判定混凝土是否到达设计强度等级,以确定第二层1.0m混凝土的浇筑日期。  4.4混凝土测温 

7、 测温点布置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沿浇筑高度,应布置在底部、中部和表面,垂直测点间距为500mm,水平测点间距为5m。当使用热电偶温度计时,其插入深度可按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少于热电偶体径的6~10倍,测温点的布置距边角和表面应大于50mm,并对测温数据进行分析,实施动态控制。  4.5混凝土养护  由于转换层在初夏施工,所以采用蓄水养护法。在混凝土初凝后先洒水养护3h,然后进行蓄水养护,蓄水高度为100mm。板侧面挂麻袋进行浇水养护,使其保持湿润。根据测温点所显示混凝土内部温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