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利益观历史嬗变及其当代表达

中国公共利益观历史嬗变及其当代表达

ID:22028663

大小:92.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6

中国公共利益观历史嬗变及其当代表达_第1页
中国公共利益观历史嬗变及其当代表达_第2页
中国公共利益观历史嬗变及其当代表达_第3页
中国公共利益观历史嬗变及其当代表达_第4页
中国公共利益观历史嬗变及其当代表达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公共利益观历史嬗变及其当代表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树立科学公共利益观*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科研项目(NO.NR2013018)、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SJD820019)的系列成果之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志宏※高志宏(1980—),男,河南商水人,经济法学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法。摘要:传统上,我国一直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漠视个人利益,忽视公共利益。从应然上讲,政府除了代表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之外,不应该代表自己的利益,但现实生活中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等政府利益客观存在,而且

2、还大量存在政府假借“公共利益”之名谋取自身利益甚至个人利益的情况。通常而言,公共利益是上位概念,国家利益是下位概念,但二者在主体、性质、内容、范围等方面不尽相同。集体利益是一个“圈子”内的共同的利益,其与公共利益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这个“圈子”是封闭的,而不是开放的。要重塑公共利益观,加强公共利益的理论研究,从应然层面界定公共利益;同时,要加强公共利益的立法技术研究,从实然层面界定公共利益,并努力使公共利益的实然表达与应然表达相契合,指导我国公共利益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实践。关键词:公共利益政府利益国

3、家利益集体利益“公共利益”是一个立法普遍关注、学界激烈讨论的概念,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甚至充满误解的话题。这种误解在我国现阶段主要表现为:过分夸大公共利益的范围而忽视甚至牺牲个人利益,或者过分主张个人利益而模式甚至侵犯公共利益,或者混淆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缺乏对公共利益客观、全面、科学的认识。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公共利益理论不成熟、实践不充分的因素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利益研究大都是在西方社会语境之下进行的,忽略了我国公共利益观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当下的现实表达。易言之,

4、西方公共利益观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达以及国家与社会分离的基础之上的,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多元且矛盾突出,西方(国家的)公共利益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公共利益的复杂情景。基于此,本文拟从我国公共利益观的发展脉络出发,通过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政府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研究,厘清人们对公共利益的种种误解(误区),从而树立当代科学(正确)的公共利益观,促进社会各利益单元的顺利实现。一、中国公共利益观的演变..公共利益观属于利益观范畴。所谓利益观,就是人们对利益的总体看法和根本态度。利益观受世界观

5、支配,并与发展观紧密相连。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生产力高度发达,国家与社会分离实践充分,公共利益观也较为成熟。普遍认为个人利益是根基,公共利益是保障。国家非常尊重个人利益,将保护个人利益视为政府和法律的主要任务,公共利益是客观、相对独立存在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增进个人利益。然而,在我国传统上,以国家、家族为本位,家国同构,强调国家利益、家族利益和集体利益,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表征的公共利益处于神圣的地位,个人利益长期被漠视,其生存和发展被压缩在极小的空间。在封建专制时期,国

6、家被视为统治者的私有财产,也无所谓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分。“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强调君主利益(国家利益)或家族利益。个人利益从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出现明末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1]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坚持和遵循个人服从于国家和集体的基本原则,个人利益一直处于被漠视的状态。这可以从宪法规定中窥见一斑。在1975年宪法中,仅规定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1978年宪法也重申了“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不可侵犯”。可以说

7、,我国从1949年建国到1979年的计划经济时期,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反思资产阶级个人利益本位的基础上强化了传统的国家(集体)本位观,形成了以国家为中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决定一切的国家利益本位观,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社会生活,社会和个人都是国家的附属物,缺乏自身的独立性。“强大的、无孔不入的国家干预成为我国长期以来社会经济生活的写照。”[2]在此基础上,社会利益结构简单而单一,只有高度统一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单位利益)形态,利益差别模糊乃至消失,此即一元化利益结构。这种整体利益观与当时极

8、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道德水平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过分强化了国家积累和政治控制,抹煞了个人利益和个性自由,并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停滞不前。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改革实质上是对利益关系、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个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由行政调节转为利益调节,这为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沃尔冈·查普夫指出:现代化的深层趋势是个人主义化,“个人主义化是现代性的必要职能。”[3]如今,我国仍处在转型时期,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