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刑讯制度

论中国古代刑讯制度

ID:21998260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6

论中国古代刑讯制度_第1页
论中国古代刑讯制度_第2页
论中国古代刑讯制度_第3页
论中国古代刑讯制度_第4页
论中国古代刑讯制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中国古代刑讯制度:本文对刑讯制度历史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系统地研究古代刑讯制度。  关键词:刑讯制度的历史演变特征成因    一、刑讯制度的历史演变  刑讯作为中国古代审讯案件的重要方法和诉讼制度,从起源到合法化,规范化,完备化乃至消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下面就其历史演变予以阐述:  (一)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的起源时期——西周时期  在西周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刑讯制度的产生。据《礼记·月令》上有对西周“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的记载。既然“仲春之月”被明文禁止刑讯,那就意味着,“仲春之月”以外的其他季节是可以刑讯的。因此,从《礼记》的

2、内容来看,西周时已有刑讯产生。  (二)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的合法化时期——秦汉时期  在秦汉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刑讯制度正式入律并成为合法的诉讼制度。刑讯最早入律当在秦朝,《封诊式》载:“治狱,能以书从迹其言,毋笞掠而得人情为上,笞掠为下,有恐为败。”即审讯犯人的上策是根据记录的口供追查案情、弄清犯罪事实;下策是施行拷打迫使犯人招供,如果威胁恐吓仍然一无所获,就是失败。这说明在秦朝虽然主张在审讯中尽可能地不用拷讯,但是拷讯行为已经被法律规定为合法的行为。  (三)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的规范化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为了防范非法刑讯的滥用,当

3、权者对刑讯制度采取一定的限制,从而使其规范化。据《魏书·刑罚志》载,北魏的立法从刑讯的条件、刑讯的对象、所用刑具的规格、拷掠的数量和刑讯根据囚犯的身体状况来决定等五个方面对刑讯做了限定,较之秦汉时期大大前进了一步。  (四)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的完备化时期——唐宋时期  在唐宋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空前完备,其律条更为详尽具体和严格,唐律中刑讯制度的规定主要涉及刑讯的首要条件、对象、审批程序、刑具的种类、刑讯的次数、受刑的部位、对刑讯官吏的处罚办法等诸多方面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止滥用刑罚及冤狱的发生。  (五)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的消亡时期——清末时期  在

4、清末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中国古代刑讯制度在经历两千多年的历史逐步走入消亡。清末沈家本率先提出废除刑讯的主张,他在禁止刑讯问题上态度之坚决、主张之彻底,是前所未见的。而首次以法律议案形式提出废除刑讯制度的是清朝光绪二十七年由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于提起。但该法案没有彻底废除刑讯,其保留了“命盗死罪案件证据确实而被告不肯认罪”可以用刑讯的规定,直到《大清现行刑律》的颁布,刑讯制度在形式上被正式废除。  二、刑讯制度的特征  (一)中国古代刑讯制度具有合法性。  中国古代刑讯制度自西周始起直至清末,历代都为法律所肯定,虽然每个朝代都对其具体内容予以修改,但都只停留在其

5、制度层面上的规范,并未动摇其合法地位,两千多年来,它作为一种合法的断狱手段在审判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国古代刑讯制度具有目的性。  由于中国古代采取“重口供,轻证据”的证据制度,司法官定罪判刑皆以获得被告人的口供为最重要的依据,所以当用情讯得不到口供时,以刑讯逼问口供,就成为断狱的唯一方法。刑讯是因为口供的需要而引起,刑讯是口供的手段,口供是刑讯的目的。  (三)中国古代刑讯制度具有严格程序性和规范性。  刑讯制度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不得违反程序滥用刑讯。若违反法定程序进行刑讯,则要追究审判官的法律责任。另外它从西周演变到清末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

6、规范,主要涉及刑讯的首要条件、对象、审批程序、刑具的种类、刑讯的次数、受刑的部位、对刑讯官吏的处罚办法等诸多方面具体内容都有明确规定。  (四)中国古代刑讯制度具有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  尽管刑讯制度扮演着消极的角色,但是在封建纠问式诉讼制度大前提和“重口供,轻证据”的证据制度模式共同作用下,中国古代刑讯制度有其存在的一定的合理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并且从西周到唐宋时期,刑讯制度经历了从不完备到规范化的过程,伴随着其规范化,遏制了一定的法外刑讯,维护了司法公正,并减少了冤案的发生。到清末《大清现行刑律》的颁布,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废除刑讯制度,完成了其从合法化向非法化的飞跃,

7、这些毫无疑问地说明了中国古代的刑讯制度的是随着历史演变进步的。  三、刑讯制度的成因  (一)在思想方面,法家的人性论和重刑主张为刑讯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支撑。  法家的人性论“趋利避害”和重刑思想为刑讯的存在提供合理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支持。官府对犯罪人进行刑讯,犯罪人就会因“趋利避害”为避免更大的伤害而承认其罪行。当司法人员发现采用刑讯可以更快的获得犯罪人的口供时,刑讯就在司法实践中被频繁使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制度。法家在行赏施罚的方法上主张要信赏必罚、刑多赏少、轻罪重罚进而“以刑去刑”,故拷讯之刑被广泛应用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